竺岳兵研究“唐诗之路”情况综述
2023-07-24    俞晓军    浙东唐诗之路
打印自: 唐诗之路
地址: http://www.cntszl.com/listshow.aspx?id=3722
竺岳兵研究“唐诗之路”情况综述

2019年7月6日,“唐诗之路”发现与首倡者竺岳兵先生与世长辞,这是“唐诗之路”研究的一个巨大损失。此时,学术界对“唐诗之路”的关注与热情,已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众多学者参与到“唐诗之路”的讨论与研究中来。2018年1月25日,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此后省内各级政府,民间诸多人士,对“唐诗之路”的关注持续升温,各种“唐诗之路”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可以说,目前,“唐诗之路”在官方、民间都得到了空前的关注。

竺岳兵发现“唐诗之路”,是找回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它在学术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重大。他发现及首倡“唐诗之路”,其研究成果具有重大价值,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性。由此体现出来的,是竺岳兵精神,即唐诗之路精神,值得大力推广。

一、竺岳兵发现“唐诗之路”的由来、内涵及其在学术史上的重大意义

(一)“唐诗之路”的由来

“唐诗之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滋育期”“兴奋期”“社会影响期”[1]。

竺岳兵首次提出“唐诗之路”概念,在1988年。1988年之前,属于“滋育期”,1988年到1999年,是“兴奋期”,1999年至今,进入“社会影响期”,亦称“拓展期”。1990年,绍兴市旅游局和绍兴市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为了举办宁波、绍兴、台州、舟山浙东四市地市长会议作准备的会上,竺岳兵介绍了“唐诗之路”,并陪同准备会议人员作了实地考察,当时多种报纸作了报道。1991年,由南京师范大学与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竺岳兵宣读了他的《剡溪——唐诗之路》论文[2],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强烈反响,并以大会名义,写信给浙东四市地人民政府,建议政府支持、重视、利用“唐诗之路”,发展经济。后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计划第七届年会在新昌举行,故该会会长傅璇琮率队于1993年考察会址条件,兼考察了“唐诗之路”,同时,将“剡溪”二字改为“浙东”,此后,一直称为“浙东唐诗之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用名词。

竺岳兵自小喜欢唐诗,喜欢文史,他在年轻时从事过各种类型的工作,如当兵、乡村代课教师,修建运输毛竹的公路,创办企业,做风景旅游等,而其中建设公路的经历在他发现“唐诗之路”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凭着对文史的兴趣,发现了许多唐代诗人写新昌、嵊县(今嵊州)、绍兴的诗,他通过实地走访加上科学的论证,发现了古代水道,古人行船之路。由此,一首首唐诗描写的各个景点,逐渐连接成了一条“唐诗之路”。此后,竺岳兵继续深入考证,挖掘出来的游览过“唐诗之路”的唐代诗人逐渐增多。

(二)“唐诗之路”的内涵

竺岳兵对“唐诗之路”的理论也进行了构建,并做了逐步的完善。竺岳兵在《剡溪——唐诗之路》等许多文章里对“唐诗之路”定义作了具体的阐释。他指出“唐诗之路”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表层含义。它是一条从钱塘江开始,经过萧山的西陵、义桥和绍兴的柯桥、绍兴、上虞、嵊州到新昌,再到天台山、临海延伸到温岭、温州,和从上虞、余姚到宁波、舟山,从宁波到奉化接新昌的一条道路。第二层是深层含义。唐诗之路的“路”,是人通过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归纳、概括和反映过程的“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与“唐诗之路”,同属思路范畴。不同的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是抽象思维的“思路”,“唐诗之路”则是形象思维的思路,是诗人凭借浙东山水和人文底蕴,通过联想、想象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进行概括和集中,结合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喷发为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遵循包括抽象思维在内的认识的一般规律,但形象思维又有其特殊规律:必须通过特殊的个体去显现它的一般意蕴,因此形象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不能抛弃事物的形态。

 “浙东唐诗之路”,既是地理意义上的路,也是一条思想文化之路,是富有特色的山水文化与士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条路。竺岳兵本人一生心向林泉,是士文化的解读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2018年在新昌举行的全国唐诗之路与天姥山学术研讨会上曾如是说:“浙东唐诗之路的本质是与京洛之间奔走仕途,追逐功名利禄正好相反,它是代表着一种追逐个人自由,热爱自然山川,同时个人和自然完美融合文化的集中体现。”陈教授还说到:“《剡溪舟行》……向我们传达人和自然完美融合,这是浙东唐诗之路最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情趣和生活舒适追求。而且浙东唐诗之路有更充分的文化运作和发展,也更符合现代国际文化旅游基本精神。在唐代的时候,这种精神在大量诗歌之中都是作为充分表达的。对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又举例说:“剡溪和沃洲实际上是回归自然,是名山山水,人和自然的融合,这一点至关重要。”竺岳兵正是这“个人自由”的追逐者,在山水间,他与古人把臂同游,发现哲理,发现美,也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唐诗之路”对于当下的旅游事业发展也有启发意义。比如目前推行的全域旅游,不但要考虑设法招徕人,更要考虑以什么招徕人,以什么留下人,又让人留下什么等问题。

竺岳兵多次表示,“唐诗之路”的内涵,并不单单限于唐诗本身。它还扩及到文学、书画、音乐、哲学、伦理、民俗、宗教、园林建筑、社会心理、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唐诗之路”在东南亚汉文化圈形成中,也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唐诗之路”为各门学科、各行各业的研究利用,提供了条件。在“唐诗之路”这四个字中,“路”是重点,是文化传播、互相融合之路。

(三)“唐诗之路”在学术史上的重大意义

竺岳兵曾多次说:“‘唐诗之路’是客观存在的,我不过是首先发现并研究她。”这个“首先发现”,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唐诗之路”的发现,开辟了唐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空白,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唐诗之路”挖掘出来,使之重新发光。竺岳兵是文学地理学非常早的理论提出者,他提出了“唐诗之路”的三要素,一是范围的确定性,在清楚的地域范围内有一条清晰可循的“路”;二是形态多样性,诗人在这一区域旅游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三是文化的继承性,这一地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唐诗有着整体性的渊源关系。“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或构成“唐诗之路”[3]。竺岳兵根据文献考证,最早研究出“浙东唐诗之路”是山水诗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的中心地、佛学修行者的中心地、道教巩固充实时期的中心地、士文化的中心地、书法艺术的圣地等结论,由此组成了“唐诗之路”七大文化底蕴。

在竺岳兵提出“唐诗之路”概念之初,就得到了傅璇琮、郁贤皓、周勋初、罗宗强、薛天纬、阎琦、日本松浦友久、韩国柳晟俊等国内外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宋任穷、薄一波、谷牧、彭冲、叶飞、严济慈、任继愈、顾廷龙、启功等前国家领导人、著名人士都纷纷为“唐诗之路”题词。其中傅璇琮先生说:“‘唐诗之路’是一条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道路。”启功先生赋诗盛赞唐诗之路:“浙东自昔称诗国,间气尤钟古沃洲。一路山川谐雅韵,千岩万壑胜丝绸。”

 

二、竺岳兵研究唐诗之路的工作概述及成果概要

“唐诗之路”历经三十余年风雨,迄今名闻遐迩。“唐诗之路”从酝酿,到提出,到学界瞩目,渐渐惠及大众,其中开展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竺岳兵成果斐然,现分述如下:

(一)著作论文

竺岳兵从48岁之后才开始从事学术研究,此后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他治学严谨,观点独树新意,除了从文学角度切入之外,他还擅长运用历史、地理、水文、社会心理等其他手段佐证论文。除了《剡溪——唐诗之路》论文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外,又如《李白行踪考异》、《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等,被学界称誉“为李白中年行迹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4]《南陵考辩》《<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新解》《李白“移家东鲁”考》《此心郁怅谁能论》《从李白五松山诗看李白时代精神》《晋唐名人与沃洲山水》《天姥山得名考辩》等,均受到学界好评。其中《天姥山得名考辩》,详证博引,正本清源,得出了“天姥即王母”的结论。这项研究成果,不但解开了李白等许多唐代诗人何以钟情天姥的秘密,也说明浙东曾在道教巩固、充实时期占中心地位。

竺岳兵的学术专著有《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资料汇编》《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天姥山研究》《李白与天姥》《浙东唐诗之路》;与俞晓军合著有《唐诗之路唐诗选注》、与李招红合著《唐诗之路综论》等。主编有《中国李白研究(1999年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专辑)》等。其中《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是考述唐代诗人在“唐诗之路”上的行迹的一部专著,引用的书达一百多种,考证出451位唐代诗人在浙东的行踪。其中对于61位唐代诗人的考证是发前人之未发。自2015年起,他开始写作《再论唐诗之路》,他将此书视为他生平最重要的著作,写作期间,他搜罗、研读了大量相关的学术文章,试图从上古文化、人文特点、历史底蕴、唐诗及诗人本身以及海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全方位论述唐诗之路。他曾言,本书内有很多前人未曾言的新观点,可惜写到一半他却与世长辞。

(二)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竺岳兵不仅仅是一位学术研究专家,更是一位社会活动家。1985年5月,竺岳兵在新昌举办了六朝至唐文人浙东行迹考察研讨会。自此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在他的组织召集下,这三十多年来,新昌这个小山城一共举办了十多次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主要有:与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联合举办中国唐诗之路学术讨论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与李白研究会一起主办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李白研究会特别会议;与绍兴文理学院联合举办纪念陆游诞辰880周年暨越中山水文化国际研讨会;李白唐诗之路研讨会;纪念浙东唐诗之路申遗暨中国(新昌)天姥山文化研讨会等等。其中人数最多的是1994年11月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议,共有98位专家学者参与;参与国家最多的是1999年5月的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李白研究会特别会议,共有9个国家的学者参与了会议。

唐诗之路能有如今的声望,不仅仅是因为竺岳兵发现了“唐诗之路”,写了《剡溪——唐诗之路》论文,更为重要的是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一步一个脚印,含辛茹苦,一点点把唐诗之路这个小苗子浇灌成了参天大树。他一共参加了30多次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结识全国各路专家学者,组织起各类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唐诗之路取得专家学者的共识,在学术圈子里打响牌子,同时媒体时有报道,唐诗之路渐渐成为了旅游热词,最后成为了一种独有的文化。

(三)挖掘唐诗之路古迹遗存

多年以来,竺岳兵时常涉足野外勘踏考证,单就新昌县内,就挖掘出了支遁沃洲精舍、智者大师圆寂处、智者大师放螺处、蒙泉、阮裕隐居地、王母洞、顾欢隐居地、齐抗隐居地、郗超精舍、吴融故居、小石佛、天姥寺、王罕岭等几十处名胜古迹,不仅大大丰富了唐诗之路的内涵和外延,让新昌是唐诗之路精华地这一论断言之有物,也丰富新昌县的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

(四)宣传、普及唐诗之路

30多年来,竺岳兵接待国内外考察“唐诗之路”的团队不计其数,如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明海大学、日本佛教教团、台湾静宜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浙江古籍出版社、温州市道德文化学会等,有时候还为部分团队做专题讲座;此外,还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华遗产》杂志社、香港阳光卫视、浙江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无数。

其中,2014年,浙江交响乐团和陕西交响乐团合作创作了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竺岳兵是该套曲顾问,不但创作了该套曲的脚本,还提供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素材,并亲临预演现场和首演现场,给予指导。2015年,该套曲成为浙江省文化精品和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均大获成功。

此外,在病逝前的一个月,竺岳兵最挂念的已不是他的未完成的《再论唐诗之路》著作,而是“唐诗之路”的规划,尤其是“唐诗之路”发源地的规划。他希望,在整体的规划设计中,能展现“唐诗之路”的魅力,提升“唐诗之路”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扩大新昌作为“唐诗之路”发源地的影响。同时,他非常关注“唐诗之路”申遗工作,数次透露出“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期待。

三、竺岳兵的学术研究特点和治学精神

竺岳兵作为一布衣之士,蛰居山城,而今名满天下。他首创“唐诗之路”并在该研究领域获得了崇高威望,究其原因,除却外部因素,他本人的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南京师范大学张采民教授说:“一个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就个人而言,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有立志高远,目光敏锐;勤奋努力,功底扎实;专心致志,严谨朴实。”[5]这些素质竺岳兵都具备了。他以一“草根学者”身份[6]享誉学术界,更显其难得和可贵。现参照张教授的归纳话语,结合竺岳兵特点,将其研究“唐诗之路”的特点分述如下:

(一)立志高远,目光敏锐

竺岳兵能发现并研究“唐诗之路”,是基于其有高远的志向,磅礴的气势和敏锐的学术眼光。

李白“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又以“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气势傲视世间。竺岳兵多次说自己是李白的“异代知己”,并欲写李白的传记,可惜天不假年,此愿望落空。但竺岳兵对李白的研究及对李白的推崇,确实称得上意接千古。前面已列竺岳兵研究李白的论文多篇,还多次组织与李白、天姥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我们可以从他对李白的解读,尤其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新解》(下简称《诗旨新解》)一论文中窥见一斑。《诗旨新解》是竺岳兵发表在《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的一篇论文,阐述了李白之所以选取天姥山作为诗的题材,其原因在于天姥山横空的气势和与此相应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与他的诗思相契。文中指出诗句中的“越人”为谢灵运,李白与其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追求的不是利禄,而是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满的,不是刘宋或李唐的政权,而是刘宋或李唐政权黑暗势力对他们人生价值的贬低。”于是,“以大鹏的气势,就是‘横’的气势。充溢莫能当者的气势……来支撑他那颗高昂的头颅”,“这就是诗人夸饰、渲染天姥山横亘气势的寓意所在”,可以说,竺岳兵从中照见了自己的人格,他研究李白的过程,也是激励自己的过程。

对竺岳兵的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孙望教授曾如此评价:“您在新昌县城能找到如许资料,写出如此论文,是难能可贵的。”南京师范大学郁贤皓教授说:“大作拜读后大有耳目一新之感,诗中‘连天横’气势视为不屈事权贵的形象比喻,从而使全诗的主题完全统一,富有启发性,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日本松浦友久教授说:“大作给这首《梦游天姥吟咏留别》名作的注解别开生面,通过古典诗歌题材论的意象结构观点,得出很多新颖见解;特别是以‘越人’看作‘谢灵运’这一点,说服力极大,令人信服。”其他如薛天纬、王运熙、陈允吉、王晋光、罗联添、阎琦、莫砺锋、余恕诚等众多专家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勤勉至极,执着忘我

竺岳兵先生对于事业的勤勉,可以从他的具体事例和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一书,在初步筛选诗篇的时候,他是去县图书馆查阅、做卡片的。那时恰逢新春佳节,他带了一把茶壶,拎了几个粽子就蹲在图书馆了,人们说的废寝忘食,大抵也不过如此。其实像这样的利用节假日工作,是竺岳兵的常态。笔者翻阅他历年日记,发现一个特点,凡是别人放假的时候,他都视为工作的好时机。这是因为工作日杂事、琐事太多了,以至于他在门口、桌上贴出告示牌:“闲聊不超过10分钟。”但事实上,非工作日也常有来访者,而当真的有人上门求助于先生时,先生总是竭力相助,热心接受咨询,即使他工作再忙、身体再不适也照样接待。

自从他1987年提前退休之后,竺岳兵的头发都是在家理的,有时自己,有时家人,有时是刚好来访的朋友帮助理发。理由就是省时间,从自己家出门去理发店,加上等待和理发的时间,至少得一个小时,如果是自己剪呢,十几分钟就能搞好。这是他算的一笔时间账。48岁的年纪,竺岳兵自然深知时间的重要性,他像一个抠门的守财奴一样,一点点地扣算时间。因为他需要读大量的书,不仅仅是《全唐文》《全唐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还需要读前辈、先辈的一些文论研究之作,他深知,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新知灼见。竺岳兵被人称为“霉豆腐先生”,这个称号里,透着清贫的味道。竺岳兵的饭桌上,总少不了一瓶霉豆腐,每次吃饭,也一定要夹上一两块。副菜当主菜吃,不是爱好就是需要。竺先生是有这个需要的。由于是内退,他的退休工资微薄,处在新昌这个小山城里,想要一些专业的资料非常困难,不可能经常跑去大城市查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自己掏钱买。书,并不是便宜的物件,而且需要的都是大部头的书籍,那就只能省吃俭用了。

竺岳兵自号白杨老人,这不但是因为他的老家叫白杨村,更是因为他要像白杨一样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竺岳兵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地集合在唐诗之路研究上。他几乎每天在十几平米的暗窄板屋工作,而且吃喝拉撒都在这室内了,生命的最后一两年连出房门的时间也极少。一天主要的活动范围不会超过2米,就是从床前到电脑前。竺岳兵工作经常到下半夜,但次日又凌晨起床,先开电脑,洗脸刷牙,在电脑前吃饭(而且往往是早饭吃迟了就连中饭也省了),中午稍事休息后马上又回到电脑,如此强度,连年轻人也承受不了。用竺岳兵自己的话说:“老而学犹秉烛夜行,歇不下来啊!”他的执着忘我,感染、影响了许多人。

(三)严谨扎实,不断创新

在竺岳兵的著作中,《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以下简称《行迹考》)和《天姥山研究》是他本人最为满意的两本,其中《行迹考》尤甚。

1983年,郁贤皓教授的一本《李白丛考》,启发竺岳兵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孙望教授在给《李白丛考》作的序中,曾言:“诸事不追究也罢,一追究则必枝节横生,问题层出;而且往往彼此连锁,要解决此一端,必先搞清彼一端,要搞清彼一端,就又得牵扯到另外一些事上去。难题一连串,终于令我望而却步了。贤皓同志的读书态度却非常认真,他曾几次和我谈过他的主张:有问题,必追究。”[7]竺先生的《行迹考》,亦是“有问题,必追究”。

有人问竺岳兵:“搞研究工作什么时候最有味道?是论文完成的时候吗?”他的回答是:“不是,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最有味道!”为了解决问题,竺岳兵对相关资料力求“竭泽而渔”,并且从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慢慢理出思绪,最终厘清历史真相,还原本来面目。

竺岳兵对浙东的历史地理和行政建置沿革非常熟悉,他把握历史地理的变迁和行政建置的沿革,对一些唐诗和诗人行踪进行深入考证,订正了前人的错误。在《行迹考》中,有《贺知章籍贯考》条,竺岳兵查阅的书籍有《元和姓纂》《重修浙江通志稿》《浙江通志》《嘉泰会稽志》《会稽县志》《浙江古今地名大辞典》《府志存疑》《宁波府志》《鄞县志》等,又从杜甫《遣兴五首》、温庭筠《题贺知章故居叠韵作》、诗僧齐己《塘上闲作》中的诗句,考明了贺知章的故宅在会稽镜湖,并把前人多不太理解"四明狂客"与"镜湖剡川一曲"的矛盾也彻底理清了[8]。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竺岳兵“最有味道”的时候,这个味道,显然不是指“成就感”,而是指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也是他坚持研究的内在动力了。

竺岳兵对学术极为严谨,即使是对自己的不足也毫不留情。《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一书,后来他就认为因地名繁复有差错,故很不满意,恨不得把已流入千万家的《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全都收回来,有人已经买了书想请先生签名,他也不愿意。对于非要买这本书的人,他就附上一封《致读者信》:“地名繁复,今古迥异。例如:天台一山,西起关岭,东至舟山,与今新昌、嵊州、宁海、奉化、鄞县均有关系。请读者谨慎,并指出错误,以便再版时修定。谢谢!”

竺岳兵写著作论文,绝不拾人牙慧,必有创见与发明。这在前面的例述中已有体现。对他的创新,郁贤皓教授曾作如下分析:

《王维寓家越中考》详细考证出“王维不但到过浙东,而且曾寓家越中”。作者首先辨别出前人误以为卢象作的《别弟妹二首》乃王维诗,诗中有“小弟更年幼,归来不相识。……宛作越人言,殊乡甘水食”句。清人赵殿成注王维诗,认为“右丞本传及他书,未有言其寓家于越,浪迹水乡者。‘宛作’二语,合之卢象江东之说,乃为得之。”就是因为赵殿成不知王维曾寓家于越,故断为卢象诗。近年来出版的王维研究著作仍多沿用其说。本书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考出王维有四弟一妹,而卢象没有比他小得多的弟妹。由此证明《别弟妹二首》为王维所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曾发表过史双元博士的《王维漫游江南考述》,提到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作于越中,考出“云溪”即五云溪,亦即若邪溪;《鸟鸣涧》中的“桂花”是春桂,而春桂只有南方才有。本书则更指出另外四首诗中写的“采莲”、“弄篙”、“青蒲”、“鸬鷀”、“衔鱼”、“轻舟”、“绿萍”等,都是江南水乡景象,亦可证明此组诗作于越中,决不是前贤所说的作于“可能长安附近名叫‘云溪’的一处山庄或别墅”。竺君还指出,王维曾到过诸暨,写有《西施咏》,到过缙云,写有《赠缙云苗太守》,著名的《山居秋暝》等诗亦当作于越中。所有这些考证和论述,都是竺先生的发明,证据确凿,论证周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9]。

因为创新,竺岳兵的论著生命力强,能打动人。像绍兴文理学院张炎兴教授曾感慨:“曾经认真读过竺先生的《王维寓家越中考》,那么多的证据,那么多的思考,不知花了竺先生多少时间?”

竺岳兵不但观点创新,而且研究方法亦创新。比如他主张“把书读薄”,一本600页的《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先生可以读成一张纸,几次大动乱及其相互关系在纸上可以一目了然。竺岳兵主张“一读多记”,不“无用读书”,尽可能不反复读一本书,意即要高效读书,读以致用。再如,他喜欢把长文打印出来后垂直张挂,便于浏览和剪贴,这在他早年没使用电脑的时候是常用的,后来用电脑了,也时时有用,这也是高效、方便的工作方法。

很多人纳闷的是,竺岳兵半路出家,直到提前退休才从事研究,他到底凭什么占领学术高地的呢?还是方法。竺岳兵曾多次比划着说:“人家在正常走路,而我是走个其他路,就赶过他们了。”这个“其他路”,其实是更活学、更勤奋而已。在提早退休的时候,竺岳兵就说他要做一只石头底下的蟹,躲在地球上的某一个角落去研究某一个人,这“某一个人”就是李白。凭着他的勤奋和创新,他不单研究了李白,还提出并将“唐诗之路”的研究推向了学术的高境。

四、竺岳兵精神(即唐诗之路精神)的现实意义及给后人的启示

从前面的论述中,竺岳兵的精神已经了然,他的创新、执着、忘我、勤奋,他的高眼光,高境界,不仅会嘉惠士林,沾溉后学,而且有其更普遍的意义,会深刻而长远地影响世人。竺岳兵的精神,可称之为竺岳兵精神,即唐诗之路精神。凭着这精神,他“独具慧眼发现了“唐诗之路”,为了唐诗之路的研究与开发事业毫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几十年来在新昌县城永安巷的陋室中埋头研究,奠定了唐诗之路的研究基础,取得了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10]竺岳兵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人生处于中国五千年大变革之时代,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及互联网时代。“蜗牛在它爬行过的路上,尚且留下了一道痕迹。人,又岂能空度一生!”这是竺岳兵的自勉语,他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人生华章。

在竺岳兵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笔者曾作发言,现录其部分如下:

……竺先生的学术感召力由此可见一斑!由此也可窥见竺先生的精神,也就是唐诗之路精神!

早在去年的唐诗之路学术会上卢教授就提出了要学习推广唐诗之路精神。确实,竺先生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骨气”,是一种“傲气”,更有一股“正气”。正是这些,凝成了竺先生的“士气”,支撑他在他多舛的人生路途中,高眼光,高境界,比强者更强,比弱者更弱,砥砺前行,成就辉煌!

在生命的最后四个多月,这种精神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重疾面前,竺先生表现出的顽强和执着,震撼人心。自五月中旬起,竺先生三进三出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两度气管插管!每一次进重症监护室都是惊心动魄,但每一次先生都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下来!每一次从重症监护室出来,竺先生都做了大量的事情!竺岳兵精神,也荡涤了众多知情者的心灵!

从此,世间再无竺岳兵,但世间处处有竺岳兵!竺岳兵精神代代相传!

竺岳兵是唐诗之路的提出者,倡导者,竺岳兵这个名字已经和“唐诗之路”血肉相连,他自己多次说,他是为自己死后做人的。我们一提到唐诗之路,就想到竺岳兵,一想到竺岳兵,就想到唐诗之路。尤其是在当前迎来新一轮唐诗之路研究局面时,我们更是缅怀这位坚强执着的先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竺岳兵,就是“唐诗之路”的另一个代名词。由竺岳兵树起的竺岳兵精神,就是唐诗之路精神的灵魂和精髓。一种精神之所以能称其为“精神”,是因为它提供了这个时代及其后世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是能历久弥新的。竺岳兵以“用最少的时间考虑物质生活,用最多的精力研究疑难问题”作为座右铭,他亦以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竺岳兵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耗尽一生心力财力以支持学术,可以说是“不忘初心”的典型代表。竺岳兵以严谨的学术研究对历史负责,以充分的文史挖掘为现实服务,以拳拳的赤子之心,醉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之人!

综上所述,竺岳兵精神,即唐诗之路精神特征明显,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深远,值得大力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由竺岳兵先生开创的“唐诗之路”会越走越宽,唐诗之路精神亦将发扬光大!

关键字: 唐诗之路,综述,剡溪,唐诗之路,唐诗之路内涵,唐诗之路由来,唐诗之路要素,唐诗之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