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俞晓军
“唐诗之路”自竺岳兵先生从1988年提出到今天,已经35年了。在“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竺先生向会议提交了《剡溪——“唐诗之路”》论文,立即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宋任穷、薄一波、谷牧、彭冲、叶飞、严济慈、任继愈、顾廷龙、启功等前国家领导人和著名学者纷纷为“唐诗之路”题词,学界泰斗傅璇琮先生说:“‘唐诗之路’是一条可与北方‘丝绸之路’媲美的文化之路。”“唐诗之路”魅力何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给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发来的贺辞对此作了回答,贺辞中说:“浙东,自晋代起,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源远流长的山水诗在此滋生,与之有联带关系的书法、绘画以及宗教等,也在这一地域达到鼎盛。唐以降,许多‘壮游’的文人、失意的诗人以及‘宦游’的官吏在浙东一带流连忘返,吟咏不绝,使浙东一带再次成为唐诗发展中一个特异的地区。对于这一人文现象,‘唐诗之路’是一个形象、具体而科学的概括和归纳。”
在《剡溪——“唐诗之路”》一文中,竺先生明确指出:“所谓‘唐诗之路’,是指对唐诗特色的形成,起了载体作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条道路。”根据这一定义,则这条道路由范围的确定性、形态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继承性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或构成‘唐诗之路’。准上,则剡溪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文后又一次强调:“唐代诗人四处漫游,祖国各地都留有他们的足迹和诗文。然而,倘按前述三要素,作内涵总量的综合比较,剡溪的综合优势,是极为显著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剡溪是一条‘唐诗之路’。”不仅如此,在竺先生其它的论文和会议发言中,很多都是围绕“唐诗之路”三要素的。其中2018年全国唐诗之路与天姥山学术研讨会,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竺先生重申了“唐诗之路”三要素。可见三要素的重要性。
本书的编撰,是对竺先生唐诗之路学术论文的汇总和梳理。竺先生51岁提前退休,“躲到地球的某个角落研究某个人”,这个人就是李白。他不但研究了李白,而且提出并将“唐诗之路”的研究推向了高境。竺先生的研究主题非常广泛,如本书即涉及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唐诗之路”考论,是直接论述“唐诗之路”的;二是文化与文学散论,是与“唐诗之路”相关的学术论文;三是学术随笔,基本上是与“唐诗之路”相关的散文。书末附有文章出处。在编撰本书时,碰到了不少问题:一是有些文章因年代久远,未能找到;二是篇目的选择和编排,需要凸出其在“唐诗之路”研究中的成就;三是需要按照现在的学术规范重新校改补订。为此我重新翻看了竺先生当时用过的一些书籍、论文。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祈请读者批评指正。
竺先生号“白杨老人”,
本书是《白杨集》中的第一本,也是分量最重的一本,力求体现竺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水准。竺先生以严谨的学术研究对历史负责,以充分的文史挖掘为现实服务,以拳拳的赤子之心,醉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之人。如今,“唐诗之路”事业方兴未艾,本书的出版或将为“唐诗之路”研究提供基础,指明方向。
2006年,竺先生把“唐诗之路”丛书赠送给一个学生时,在扉页上曾写下一句话:“我经常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现在我也常这样问自己。这些年,我们工作的核心是“保根守魂”,即保“唐诗之路”的根,守“唐诗之路”的魂。前述的三要素是“唐诗之路”的魂,包括汇编《白杨集》在内的工作都是以此为核心的。
2023年7月6日,是竺岳兵先生去世四周年纪念日,这本《竺岳兵唐诗之路学术研究文集》终于快要和读者见面了。我们深切缅怀这位“唐诗之路”的发现者和首倡者,同时也深深追思孙望先生、傅璇琮先生,感谢他们对“唐诗之路”事业的关爱和扶持。十分感谢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为本书出版出资。特别感谢郁贤皓先生为本书作序,薛天纬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还要感谢张采民、李招红、房瑞丽、曹亮、李永鑫、袁伯初等各位老师为本书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451位唐代诗人漾舟剡溪,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现在,在这条翰墨飘香的“唐诗之路”上,又走来了千千万万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唐诗之路”将更加熠熠生辉,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