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 / 学术文汇 / 光明论坛·温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光明论坛·温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21-03-17    朱康有    唐诗之路    点击: 238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习近平主席近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这句诗,意在指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必将如凤凰涅槃、焕发新生。这一引文,来自唐代著名文人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句诗,表现出了强烈的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精神。
由于朝廷朋党之争,刘禹锡在政治上的革新之志未能实现,长期被排挤在朝外,先后在朗州等偏僻荒凉贬所生活了20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卸任途经扬州时,与好友白居易相遇。共聚宴会上,白居易赋诗一首,慨叹刘禹锡的命运,字里行间情绪显得有些低沉。在刘禹锡即席答诗的标题中,“乐天”乃白居易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虽有所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切勿沉浸在个人的嗟病伤往之中,理应振作精神、坚韧不拔,显现出对世事变迁、仕宦升沉豁达的襟怀。
刘禹锡的豁达,源自于他对天人关系的哲学认知——“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人间并非完全由自然“天命”掌控,人与自然亦并非完全没有关联;人作为天的一部分,和其他客观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因各有其特殊的功能胜过对方,所以天与人互有取胜的地方。刘禹锡既肯定了“天之能”,大自然的规律及其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他也高度认同“人之能”,在大自然面前,人不是消极适应的,而是能通过积极主动作为的努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人胜”的目标。刘禹锡进一步揭示了“人之能胜天之实”的问题,即人之所以能胜天的根据和实质在于,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人通过生产活动掌握了客观事物的“数”(规定性)和“势”(必然性)。人要始终抱有进取之心,尽力改变不合理的现状。
历史上,由自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部分地区或个别国家盛行是很常见的;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传染病在国家或洲际之间扩散亦不鲜见。今天,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肆虐,我国率先以行之有效地大范围成功防治范例说明,战胜这一共同“敌人”当为期不会很远。在后疫情时代谈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更为紧迫。“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自身活动和疫情传播之间紧密关联,因此必须把人与自然的互动规律放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去认知、把控。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挑战,凸显了全球治理存在的短板。”新冠病毒本身及其扩散有独特性,但假以时日,人类一定能认识并取得防控之“胜”;而当下立即能控制或本应做得更好的是人类自身的政策或行为。在疫情中,受到最大冲击的,除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之外,还直接威胁到全球化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问题。后疫情时代固然需要调整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但是否就意味着推倒重来?恰恰相反,事实说明,该强化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该加强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协调整合以及诸如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功能。对于全球疾病大流行的防范应对,只能通过构筑全球抗疫防火墙,“提高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来完成。
后疫情时代,各国人民只有携手努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互利合作,“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完善治理架构,探索发展新路径,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局面,才能真正有望实现世界的“凤凰涅槃、焕发新生”。
(作者:朱康有,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防大学教授)
关键字: 朱康有,刘禹锡,新冠,博弈思维
相关文章
郁贤皓丨《白杨集》序 - 2023-12-04 14:36:46 - 点击: 112
《白杨集》后记 - 2023-12-04 14:35:16 - 点击: 278
竺岳兵的李白研究及其重大发现 - 2023-08-01 13:00:36 - 点击: 526
请让“诗仙”李白的生命延续一年 - 2021-07-30 15:23:34 - 点击: 1546
李白笔下的处世与自处 - 2021-07-24 18:09:25 - 点击: 1349
“六经”是经学的本经——《国学与经学》后记 - 2021-06-21 16:30:42 - 点击: 1408
唐宋“富民”与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 - 2021-05-06 15:36:06 - 点击: 1512
性灵·佛教·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 - 2021-05-02 10:30:48 - 点击: 1710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 - 2021-03-23 11:41:05 - 点击: 1563
唐宋“富民”与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 薛政超 - 2021-03-22 14:16:16 - 点击: 1535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1.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3.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4.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5.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6.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1031647号:::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