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 / 诗路概况 /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2017-02-17    张嘎    唐诗之路    点击: 2137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有广、狭二义:
广义上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狭义上的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远古歌谣和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1、远古歌谣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1)远古歌谣来源于原始先民的劳动实践
(2)远古歌谣的保存与内容
2、上古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上古神话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减和曲解。
二、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含着一定的文学因素。夏代已有成形的文字,到了商代,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甲骨文原是商代帝王占卜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简短记录,几字至百余字不等,内容多是预测祸福、判断吉凶之属。无论甲骨文还是铜器铭文,都过于简略,缺乏文学的形象性,只能看作散文的萌芽。
三、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历史散文的蓬勃发展
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诸子散文的产生与兴盛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现存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这些著作把我国的论说文从简短的语录体推进到对话式的论辩,再进而为专题性的论文,并且很重视逻辑性和语言技巧,大量运用寓言和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辨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荀子》一书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与其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四、先秦诗歌发展概况
除远古歌谣以外,先秦诗歌领域中还有产生于北方文化圈内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具有浓郁的南方楚文化气息的楚辞。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内容丰富,感情真挚,风格淳朴,手法多样,语言优美,为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开创了与《诗经》的写实精神相并列的富于浪漫气息的新诗派。它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诗歌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完成。屈原以强烈的抒情结合丰富的幻想、美妙的神话而创造出奇丽多姿的诗篇,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高峰。

第二章 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的产生及意义
神话的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与远古时代的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
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愿望有关。
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
神话的意义表现在:通过对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表达了原始先民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愿望。
三、神话的保存及《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在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纪》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在所有古代文献中,《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最为突出。《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有18卷,包括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
四、神话的内容及分类
上古神话的内容比较丰富,大致包括以下类别:
1、自然神话
在上古神话中,自然神话是最早产生的一类,多以雷、水山、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反映了原始先民敬畏和企图征服自然的心态;
又有“精卫填海”与“夸父逐日”的神话,属自然神话中较为出色者:
2、创世神话
此类神话反映了先民对宇宙开辟和人类起源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对于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
(1) 其中最有名者是盘古开天地的神话
(2)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抟土造人
3、英雄神话
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这类神话数量较多,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
这则神话反映出先民在同自然界作斗争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与智慧。
又有《后羿射日》的神话。弓箭的发明为先民征服自然提供了便利条件,后羿善射,自然成为先民心目中的英雄。
《鲧禹治水》与《后羿射日》两则神话歌颂与自然作斗争、为民兴利除害的英雄,而《黄帝擒蚩尤》则描述了氏族部落之战的英雄。
与此性质相似者还有《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能够改变天地和日月星辰,是一个敢于斗争的英雄。这则神话暗合了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与共工一样,刑天也是一个具有顽强抗争精神的英雄。

4、传奇神话
这类神话主要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此类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多见于《山海经》。此类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多见于《山海经》。
五、关于神话的解释
《论语·述而》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轻视、改造神话,往往将神话历史化。
六、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
由于远古人在思维中常常将自身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在感知、体验自然时,往往不自觉地将自身属性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了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
2、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
远古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因此主要还是形象思维,即使有时是通过一定程度的概括,但也不过是对具体物象的某种组合,故仍未脱离形象思维的特点。
3、强烈的情感与象征、隐喻的手法
远古人认为自身所产生的诸如惊恐、喜悦等情绪体验是自然界万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此许多神话中都伴有某种强烈的情感。
神话思维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它表现为某种具体的物象与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关联。如“龙”的意象即暗含了特定的民族精神与感情。
七、神话的演变与影响
1、神话历史化
将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将神话故事看作史实,抹杀神性;
2、神话变为仙话
神话被道教改造成仙话,仙话人物较少,多集中于修炼、服食、升天等情节;
3、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上古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其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其核心在于新奇奔放的幻想。

第三章 《诗经》
一、《诗经》概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它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二、《诗经》的编集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的作品来源和编定消息。
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三、《诗经》的分类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各诸侯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160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共105篇,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颂4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颂5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
四、《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周民族的史诗、颂歌与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征役诗等。

1、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大雅》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即《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事。
《生民》本是颂神祭祖的乐歌。全诗八章,首章生动地描述了后稷神奇的诞生过程(p42)。姜嫄恭敬地祭祀时踩了天帝的脚拇指印,喜而感孕生后稷。后稷的“无父而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感生”的神话意识。
《公刘》记述后稷曾孙公刘率周人自邰迁豳的史事。全诗六章,
皇矣》、《大明》皆以周族自太王至武王时期的重要史实为描写对象。《皇矣》写文王继承太王、王季遗业,伐崇伐密,发展壮大周族的伟大功绩。《大明》描述王季、文王的婚姻和家庭,着重歌颂武王伐商的胜利。
2、颂歌与怨刺诗
《诗经》中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为歌功颂德之作,它们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
有的颂帝王歌天命,如《周颂·维天之命》,有的颂扬战功与王威,如《商颂·殷武》,还有一些以欢聚宴饮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也属颂歌,反映了上层社会的和谐与欢乐场面。如《小雅·鹿鸣》
在《雅》诗和《国风》中,反映周室衰微、社会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此类诗歌即前人所称的“变风”、“变雅”。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有的借古讽今
大雅中的多数作品为针砭时弊,指斥暴君之作。如《大雅·民劳》全诗五章,以感叹民生疾苦为务。与此相似者还有《大雅·板》全诗十六章,反复直陈厉王暴虐之乱政
小雅中也有同类作品,如“家父(fǔ)作诵,以究王讻(xiōng,祸乱,昏乱)”的《节南山》,感叹战乱饥荒的《雨无正》等。
小雅中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怨刺诗,颇具特色。如《小雅·巷伯》抒写对谗佞小人的切齿痛恨之情。
与“二雅”中的怨刺诗多出于贵族文人之手不同,《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于民间,它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与意志。其内容更深刻,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如《魏风·硕鼠》揭示了在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下,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果实被掠夺一空,以致无以为生、流落四方的悲惨现实。全诗共三章,分别以“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反复咏叹,层层递进,将统治者比作贪婪可憎的大老鼠,既表达出下层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也表露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魏风·伐檀》是一首伐木工人之歌,全诗三章,重叠复沓,婉转有致。诗人以委婉曲折的反语,辛辣地讽刺了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剥削者。
国风中更多的怨刺诗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嘲讽。如《邶风·新台》辛辣地嘲讽了卫宣公光天化日之下劫媳宣姜的荒淫乱伦丑行;《齐风·南山》讽刺了齐襄公和其妹文姜的无耻乱伦行为;《陈风·株林》讽刺了陈灵公与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妻夏姬的淫乱私通;《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贤良的杀害。
3、婚恋诗
以恋爱、婚姻、家庭为主题的诗篇,在《诗经》中占很大比重。其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朱熹《诗集传序》)。这类诗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爱情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状况等,是《诗经》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男悦女之词”,还是“女惑男之语”(《诗集传》卷四),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抒发内心的哀痛等,无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
在这类诗中,情歌数量最多。如《诗经》开篇《周南·关雎》,诗歌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雎鸠鸟起兴,写一个男子对美丽女子的暗恋,热烈而坦率。
婚恋诗中还有一些情感深沉执着的恋歌,如《王风·采葛》
还有一些恋歌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的创伤,如《郑风·将仲子》。
在婚恋诗中,反映社会问题最深刻的是弃妇诗。《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有《卫风·氓》和《邶风·谷风》。这类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婚姻破裂后妇女被休弃的 
悲惨结局,抒发了弃妇内心的愤懑之情。
《氓》全诗六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弃妇的口吻,倾诉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和反抗。诗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转为清醒、刚强和果断,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注意人物性格变化表现的诗篇。
《谷风》以一劳动妇女的口吻,自述遭遗弃的哀痛。全诗六章,首章以暴风和阴雨起兴,正面斥责她的丈夫不应抛弃自己;二章用对比手法诉说自己被弃的痛苦和其夫重婚的欢乐;三章写女子被弃以后对过去生活眷恋的余情;四章追叙从前不论治家睦邻,都竭尽心力;五六章写今昔处境苦乐之不同,以见其夫之负心忘情。
4、农事诗
由于周民族的始祖以农立国,故周代很重农事,因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事诗在《诗经》中表现很突出,风、雅、颂各部分中均有。如《周颂》中的《臣工》、《载芟》、《良耜》、《噫嘻》等,多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祈求丰年的愿望。《小雅》中的《甫田》、《楚茨》等,极力夸张谷物收获之丰盈,赞美农夫的勤劳和君王爱农事神的事实,与《颂》中的农事诗基本思想相似。
《国风》中的农事诗以《周南·芣苢》和《豳风·七月》为代表。《芣苢》是一首优美的劳动小诗,它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唱,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情调欢畅,
《七月》全诗八章八十八句,是一首叙述农民全年劳动情况的诗篇,也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读过此诗,可以看出周代农民生活的剪影,他们被剥削的程度是相当惊人的。
充分揭示了下层农民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画图。
5、征役诗
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交侵,征战不已,繁重的兵役、徭役给农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在诸多诗歌中都有所表现。如《唐风·鸨羽》是一首反映农民苦于徭役,因而使父母的生活失去保障的诗。
《卫风·伯兮》写因征夫服兵役而远离家庭,独守于家的妇人的深刻思念之情,描写细腻而生动。

《豳风·东山》通过对参加周公东征归来的征人所见战后农村的残破景象,以及他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王风·君子于役》借山村农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征役给百姓带来的无限痛苦。
这些诗,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
在《诗经》的征役诗里,还有一类是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无衣》是秦国抵御西戎入侵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地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p19)《载驰》是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写的,它表现了诗人心系祖国、急赴国难的爱国精神。《采薇》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兵士们在归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坚苦状况,充分反映出征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这些诗篇,或委婉沉郁,或慷慨激昂,格调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威武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五、《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其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而广泛,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简言之,赋即铺陈直叙,比即比喻,兴即起兴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化,真实感人。《诗经》中用比的地方较多,形式也灵活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大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无疑也会使所写对象变得更生动形象。
其一,单音词多被重叠使用,重言、双声、叠韵,层出不穷, 形成了修辞手段的一大特征。
关于《诗经》中词语的运用,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重言可摹写状、貌、声、容等,往往有形容之意。
双声、叠韵,运用较多。
其二,虚词的运用也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虚词有助于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和感染力量。

第四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我国叙事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

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叙事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之文。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形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叙事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画,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言叙事声情并茂。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与艺术成就,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甲骨卜辞与殷商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与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商代早期的铜器铭文,类同甲骨卜辞,往往只记作器者之名或族名或为某人作器,非常简略,商代后期的铜器铭文则有所发展。周代铭文今存较多,内容较丰富,文字数量大增,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0余字,并且已比较讲究形式,其中多有记言的成分。
二、《尚书》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先秦时称《书》,汉时始称《尚书》或《书经》,本是历史文献的汇编,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而有所增删。据说它原有100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生记诵的28篇,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 
今传“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58篇,是今文和伪古文的合编本,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共有,余皆梅赜伪造。

一般认为,《商书》、《周书》较可靠,《虞书》、《夏书》可能是后人的伪托。《尚书》的思想核心是商、周时的神权政治观念,强调天命神授,敬天保民。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也是《尚书》的一大思想特点,这在《周书》中表现最突出。
《尚书》风格简朴质直,往往以当时通行之语直抒命令
或意见,但因时代久远,汉唐以来,人们颇感其文章艰深,古奥拙朴,晦涩难懂。不过,有些篇章颇有文学色彩。或整齐有韵,如《洪范》中的部分章句,音韵和协,颇近诗歌。或以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深刻透辟,如《盘庚上》
有的篇章记叙人的活动、描绘情节与场面,入理传神,如《金縢》
不少篇章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展开,结构完整,有的题目即反映主旨,如《无逸》。较之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尚书》的语言技巧有了很大进步。
三、《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整理编订而成的。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国年号纪年,记事也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而成的,体现出儒家思想倾向,因而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返之正。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时间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其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造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记事文之祖,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的,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但记事简略,都是大事纲要式的记述。《春秋》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春秋》叙事文从字顺、言简意赅、平实含蓄,较之《尚书》明白易晓。《春秋》的语言虽然简约,但也相当富于表现力。在简要洁净的史实叙述中,往往也透视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春秋》虽然简略,但是简而有法。
《春秋》以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经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紧承其后,便出现了解释它的“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主要是补叙其史实的,属古文经,《公羊传》和《榖梁传》主要是阐明其“微言大义”的,属今文经。

第二节 《左传》
一、《左传》概况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尽的编年史,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该书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今人多以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其书约成于战国初年。《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27年(前468),共255年的历史。它是先秦时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再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比较详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广阔的画面与历史的进程。《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诸如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残暴荒淫行为以及列国间的频繁战争,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
二、《左传》的基本思想
《左传》一书体现出鲜明、突出的民本思想,其具体表现如下:
1、《左传》记事表明了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
2、《左传》非常重视民心向背,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悟出得民则兴、失民则亡的道理,认为民心向背不仅是统治者个人成败的决定因素,而且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亡。
3、《左传》的民本思想还表现为对民意和舆论的重视。
4、《左传》中贯穿着儒家的“仁”、“礼”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并以之为解释历史事件成败的原因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种尺度。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1、《左传》注重文章的选材和结构。因为《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所以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围绕中心事件选材和结构篇章是其基本特征。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很好地把握,做到了材料集中、结构完整。但是《左传》为了事件的完整性,有些篇章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2、《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左传》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主以顺叙,也有追叙、补叙、插叙等。《左传》对春秋时期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能够叙述出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做到了叙事的具体性、丰富性。
但是《左传》叙事的具体、丰富不是毫无选择,而是抓住比较典型的事例加以具体的描述,并且常常穿插进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描写。
3、《左传》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握繁富的事件、线索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明确地交待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善于在战争的叙写中透入对战争胜败原因的交待和分析,具有历史家的卓越识见。在叙写战争事件的同时,也注意到各种人物的描写,虽然是速写式、片断式的勾勒,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却很出色,并时而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
4、善于写人,也是《左传》散文的一项成就。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的,所以大多人物的描写是片断式的,但作者却常能以精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当然有些篇章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比较完整的,描写手法也比较丰富,有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
5、《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
《左传》尤工于外交辞令,这类文字多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形式上委婉典雅、内涵上深刻犀利而又极富文采的特点。其议论文字多是针对性强,论题集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第三节 《国语》
一、关于《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或稍后。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今人多认为非成于一人之手。《国语》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部分史实,共二十一卷。因以“国”为目,以记言为主,所以称之为《国语》。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二、《国语》的思想特点
1、《国语》和《左传》一样也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人神关系上,虽然仍有殷周以来天命神学观念的影响,但也表现了重人事的倾向。在君民关系上,显示出“重民”的思想倾向,体现了某种程度的民本思想。
2.《国语》也体现了儒家尚礼崇德的思想。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德思想一直贯穿着全书,体现在政治思想领域,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人格的评价之中。
3.《国语》有多处预言吉凶祸福、宣扬天命鬼神,这也说明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中尚保留着原始巫术文化的成分。
三、《国语》的艺术特点
1、《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集,原始材料多,艺术加工较少,因而,文章风格不尽统一,艺术水平的高下也不尽相同。除了少数篇章外,大多数篇章缺少精心的选材与构思,事件的完整性较差。总的来说,文学成就逊于《左传》。
2.《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因为以记言为主,所以在篇章的结构上,往往是围绕议论的中心来组织材料,结构篇章。叙述事件的过程则十分简略。
3.《国语》虽然以记言为主,但并不是语录体和论说性散文,仍是记言和记事结合的作品。《国语》是国别体史书,是分国来记事的,每一国的记事由若干长短不一的事件组成。它以事件作为基本单元,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国语》的结构基本上是一事一议和夹叙夹议的形式。虽然在结构上不如《左传》完整,但因多是由短小的故事情节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故而有些描写开始向细微化方向发展,叙述更加周密。有些更贴近生活,更富有趣味性、戏剧性和幽默感。
《国语》也有少数篇章比较集中地写一个人物。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描写相当精彩,人物性

形式。虽然在结构上不如《左传》完整,但因多是由短小的故事情节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故而有些描写开始向细微化方向发展,叙述更加周密。有些更贴近生活,更富有趣味性、戏剧性和幽默感。
《国语》也有少数篇章比较集中地写一个人物。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描写相当精彩,人物性格较为鲜明。
4.总的来说,《国语》的语言具有文辞古朴、简练晓畅的特点,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倾向。但各个部分的语言风格不尽统一。

第四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成书及定名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论和行动的史书。其书作者不可考,大概是战国末年或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西汉后期,刘向加以汇集整理,将所见各版本考订重辑,编为一书,因其所记多是战国纵横家(游说之士)的策谋,故定名为《战国策》。后来此书散佚颇多,北宋曾巩又加以校补,使之基本复原,成为今存《战国策》之源。
二、《战国策》的体例、记事范围及记事年代
刘向效仿《国语》的体例,对《战国策》按国别体编排,共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三十三卷。所涉史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约240年的历史。全书并无贯穿始终的完整线索,多数年代模糊,人物事件往往前后抵牾,少数篇章残缺不全,属于资料汇编性质。
三、《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的政治言论和活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及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此书突出强调“士”阶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展现出战国时代“士”阶层崛起的现实和他们的群体精神面貌。
就思想倾向而言,该书以纵横家思想为主,兼及儒、墨、道、法等多家思想。所谓纵横家,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指当时的谋臣策士。
《战国策》有些文章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从整个思想体系看,《战国策》属于纵横家,而其道德哲学观则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相合者少而相悖者多,因而为后世儒生所指责。

四、《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的历史散文著作,其文学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战国策》在选材和结构上,是以某一人物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材料,结构篇章。《战国策》的篇章长短不一,且短篇较多,结构的组织自然不如《左传》完整。
但每篇都有一个论说或记叙的中心议题或事题。多数篇章采用的是对话或问答的形式,因此《战国策》也是重在记言,但有些叙事也相当精彩。
《战国策》的一些优秀篇章,情节起伏曲折,结构也比较完整,选材也体现着向中心人物集中的倾向,为纪传体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刻画人物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把写人叙事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或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写出人物系列完整的生动事迹,如“齐人有冯谖者”刻画高傲而有智谋的冯谖,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推动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其刻画人物的手法也灵活多样,有时以语言谈吐,有时用动作行事,有时放在复杂矛盾纠葛中,有时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有时通过对比、映衬,有时通过心理自白,灵活多变,运笔神妙。而大多人物,作者是运用综合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3、高超的语言艺术也是《战国策》的一项重要文学成就。
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也是《战国策》语言艺术的突出特点。《战国策》文章,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采绚烂,声调铿锵,感情充沛,富于气势,活泼生动,委婉入情。最值得注意的是铺陈和夸张,如苏秦、张仪等人游说诸侯,述其地理,都爱铺陈东、西、南、北,山河湖海;追溯历史,总是称言三王五霸,从古到今;谈政治,动辄君臣内外,法术权势;论军事,往往攻守进退,固险扼塞,中间常常结合一连串夸张形容,将各种情势强调到极致。这类写法,直接影响了汉赋及汉代政论文。至于《战国策》中的寓言,亦丰富多彩,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

 

关键字: 中国文学
相关文章
竺岳兵研究“唐诗之路”情况综述 - 2023-07-24 09:40:52 - 点击: 3272
唐诗之路外的风景——追忆竺岳兵先生 - 2021-09-10 16:33:33 - 点击: 1952
剡溪──唐诗之路 - 2021-03-17 08:57:46 - 点击: 4516
寻踪绍兴山岭古道 - 2020-12-02 23:21:55 - 点击: 1669
竺岳兵先生的学术之路 - 2020-12-02 12:39:03 - 点击: 1834
概况 - 2018-12-29 14:54:08 - 点击: 7357
【公告】本站联系方式 - 2018-12-27 15:10:58 - 点击: 1754
传承,并创造“经典”:刘跃进《走进经典的途径》 - 2018-08-06 08:13:46 - 点击: 2463
曼德拉 - 2017-10-12 08:47:55 - 点击: 1712
天姥山得名神话轨迹 吕洪年 - 2017-10-06 21:17:02 - 点击: 2704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1.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3.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4.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5.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6.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1031647号:::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