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 / 诗文吟赏 / 语言、语境、语用
语言、语境、语用
2011-12-10    KK    唐诗之路    点击: 2485

语言、语境、语用

杨伯恒

语言意义是语言学、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通讯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共同的研究课题。语言学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关系、宣示意义及隐含意义等。哲学研究指称、真值、命题等。心理学研究语言交际意义中的注意、记忆及意向性等。认知科学研究语言意义的感知、理解与转换。通讯科学研究信息的编码、介质与干扰等。人工智能研究对象识别、人类语言交际模拟及机器人的自我决策等。语境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时代主题环境、思想文化、民族心理、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科学、艺术等多元构成的原始生态图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语境,汉语语言的运用和社会情景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语境的意图所依靠的上下文,环境、整体情景以及交谈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进行的。语用使人们意识到言语交际的内在规律,提高人们的口头交际能力,还能从日常会话中常见的、但未被注意的现象中发现人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法,揭示语言的本质。
   
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也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语言研究对象从字、词、句扩展到篇是必然的,否则,语言研究就不完整,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语言学习的首要目的就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根据不同的语境所展示的语言运用、历史、社会、文化、不同语言对比、话语交际知识发展过程、真值意义有效性共识、交往能力诸参数及情景变项,寻找并确立成功有效的交际策略。
   
语言符号是一套综合系统,音、形、义三位一体,既不可分离,又相对独立。三要素之间,语音和语形受语义支配,同时对语义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开放和演进的意义系统。汉字的认知特点是其字音、字形、字义都可以作为认知元素,三者之间若产生联系,则识记效果更好。
   
在现实的言语活动中,语音和语形在承载语义的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和效力可以是不平衡的,即语言可以通过语音或语形的改变来传达额外之情,特殊之意。例如,诗歌语言的这种特性:充分发挥了语音突显,营造起各式各样的语音积聚和重复,构筑起自己的声韵、节律和语调,制造奇妙的音响效果;特殊的独白式的调性甚至能够赋予数字组合序列诗以别样的诗意,给人以愉快、哀伤或忧郁的情感体验。利用语形突显语法结构,形成排比,对偶,层递,反复,排复等表现力手法,使情致、细腻的意象形成于言外,或由节律音响溢出。语音和语形的系统性、规律性构造也能造成语义的聚合关系的突显。
   
但语音和语形的语义化审美构造的含义生成一般只起到辅助作用,在音、形、义的一致性构造产生冲突时,语音、语形一般要服从于语义。动词是句子的重心,它联结着主语、宾语及补语、状语,是语言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语序对现实规律的临摹原则,时间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遵循“无生性宾语居后的原则”,状语、动词、补语的语序原则是“伴随状态+动词+结果成分”,对整个句子而言,是“预计度高的句法成分在前的原则”。语序与句法、语序与语义结构、语序与语用、语序与话题化;并且认为语序对有定或无定的表达、某些语法手段、双宾语的句法结构以及对句类的确定都具有制约性特征;语序与语义结构具有对应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
   
语言是一个静止的系统,只有被使用以后才转变为话语,它在运用中不断地产生变化,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语言只有在被使用中才具有生命力的“活”的语言。它以沟通、交流、表达等方式,关联人的思想、感情和灵魂,开显人的生命、自由和本质,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直接思想现实。而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言说”,然而,“语言”却无力“言说”出思想。语言能够言说,语言具有言说思想的能力。语言言说的本质就是要将所欲言说的思想带向显露。词汇为其体,短语、句子、语篇为其用。例如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指标,写作语言能力与作者各方面修养休戚相关,如心理情感、个人见解、学识修养、思想境界等,人运用语言时常要求“精确”,讲究言简意赅,言必有中。语言不仅是为了弄清它是如何使用的,更重要的是为了了解人的思维,发现语言产生的认知机制,从而进一步了解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语言是随时发生变化的。语言语境和认知模式使概念内容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的变化都是无所不在的。作为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语素不是静止不动的,一种语言的语素系统也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词进入一定的语境中,理所当然地受到语境中各种成分的制约,在静态意义基础上,词义可以从一个概念运动到新的概念,并以新的概念为基础形成新义,负载功能,实现交际。这时的静态意义只起到形式和依托的作用,语用意义才是功能的负载者、体现者。因此,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词义系统并非处于一个自足的封闭的静止状态,词义在特定语用环境的要求下可能发生某种变异,以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事物,它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不断地被创造性地使用着,所以语用模糊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其简洁性、灵活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恰好满足交际语言的要求。语言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现实中有联系的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语言中也能得到反映。但语言毕竟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它有自身的逻辑语义规范。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语言具有双重特征:语言性和言语性。语言性指语言的内在特征,它是抽象的、静止的,仅存在于某一语言社团全体成员的大脑内;言语性指语言的外在特征,它是一种具体的交际工具,可以为个人掌握并使用。
   
语境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时代主题环境、思想文化、民族心理、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科学、艺术等多元构成的原始生态图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语境,汉语语言的运用和社会情景语境。语言词语的运用须臾离不开语境,人们对语境、语境理论、艺术语境研究等关键概念的把握并不很清晰,形成了“泛语境化”的话语时尚,大多数理论并未真正关涉到艺术语境的本体问题。首先,先对语境进行界定,然后探讨语言与语境及语言使用者的能力、个性气质及与语言的传播媒介的关系。
   
语境,即语言环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语境的意图所依靠的上下文,环境、整体情景以及交谈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进行的。如篇章短小精干、表达客观公正、语言准确简洁等。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时的一切外在因素,这些因素对话语的理解起着制约和解释的作用。在交际进行时这些因素就已经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些语境因素对话语进行推理,由此,为语境是在交际行为进行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此,语境在这种意义上是静止不变的。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相互明白的“认知语境”。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环境即“语言环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构成听话者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而不是具体的情景因素。
   
语境显映障碍首先是语言因素,语境问题实际上是语篇与语境的关联问题,也就是如何通过语篇语境因素“激活”认知语境而达到交际目的的问题。语篇语境是语篇与客观物理世界和主观心理世界相联系的语言因素。语境度是语篇中语境因素与小句的数量比,它反映语篇同语篇外世界的联系。语篇是语言交际的手段和结果,具有交际性、有序性和情景性的基本特征。
   
人的感觉和认知能力,客观现实现象固有的、内在的、逻辑的联系。形式单位概念变化的一般动因是,人对原概念所概括的对象的接触、互动、了解、熟悉、认识、概括、抽象,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包括褒和贬),对需要交流、思考、概括的新对象的感觉和认知,以及对两者的综合,尤其是对两者的关系或某一或某些属性相似性的确定。已被形式表征、并固化在语言体系中的原始概念,变化后仍沿用原来的形式作用的结果:便利、经济、语境与框架、局限。

语境因素包罗万象;语境是事先存在的、静态的;语境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语境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语境不是在言语交际之前就存在的,而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构建的。语境是受语言使用者操纵的。相比而言,动态语境观更利于解释动态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言语的语境意义。例如,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语义学等都把语境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叙述。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多种语境因素影响着语篇的产生和理解。语境是事先给定的,人们的交际受制于语境。这是一种静态的语境观。它无法对人类的交际过程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语言语境又可划分为语音语境、词汇语境、语法语境和语篇语境;非语言语境又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语境不是事先存在的而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构建的。二、语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三、语境不是普遍相同的而是有个体差异的。语境在语篇的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篇的接受者经常有意或无意地从不同来源提取相关语境因素,建立一个合适语境以推导语篇进行语用推理。
   
语内和语外因素。语内因素包括词化程度、类推规律、概念内容、上下文、双音节化、语体等;语外因素包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体验、认知心理、世界观,语言运用的习惯,等等。由于人的感觉和认知能力,客观现实现象固有的、内在的、逻辑的联系。形式单位概念变化的一般动因是;人对原概念所概括的对象的接触、互动、了解、熟悉、认识、概括、抽象,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包括褒和贬),对需要交流、思考、概括的新对象的感觉和认知,以及对两者的综合,尤其是对两者的关系或某一或某些属性相似性的确定。
   
从语用结合语言的三个层面(即句法、语义和语用)来考察汉语中推理照应现象,其基本观点是:一、推理照应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手段,在话语的实际运作中,是对话语含意或隐性表述(implicit
expression)的具体内容或对话语的显性表述(explicit
expression)做出阐释或补足,它使语言变得相对完善,有利于人们进行成功的交际。二、推理照应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以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和传播媒介。三、推理照应关系可以被认为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可以是人们反思认识事物的具体方法后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还可以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来认识事物的一种视角。
   
从对推理照应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所表现为:一、句法通过话语中所起的作用,弄清话语在句法层的制约因素(如词序、语序问题等),以确定影响汉语话语推理照应的有效性假设(the
validity
hypothesis人)。二、语义通过话语中的意义关系(如蕴涵、语义前提)与真值条件以及制约推理照应的语义因素,如:语句命题以及语句命题间的交互作用、有生命性与无生命性及其特征等,以确定影响推理照应的可接受性。基于对上述理论的讨论以及语句命题之间的各种修辞关系对推理照应的可接受性假设(t回e
acceptability hypothesis)。三、语用通过推理照应从真值、连贯和关联的语用照应(bidging
reference)和语用推理(bndging i毗rence)、语境假设(conteM
ass帅iom)和含意(m叩licatUr)、“语境”与“关联性”的动态性对推理照应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因素(包括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两事物间的常规关系等);分析(Erku
and Gundel,Sanford and Garrod)的“场景联想”(scenano-based
associatloul、Si恤r)的“意想焦点法”(he expected focus
algonthln)等对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理解与辨认,由此,并提出推理照应适切性假设(the appropriateness
hypotbes’s)。对推理照应理解的三个层面的假设进行了检验。其结果表明三个层面的假设在人们理解推理照应的过程中是互补的。相互之间的作用,直接影响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
   
语用词义存在的基础是词的静态意义,存在的条件是具体的语境。一、静态词义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为语用词义提供的概念基础和内容方面;语境条件则源源不断地产生需求,对语用词义的形成提出各种要求、目的、意图等。二者在交际中结合,不断发展、运动,其结果促成了语用词义的形成。二、词的语用意义在具体言语交际中的体现程度是不均衡的,从显性程度看语用词义分为隐性语用词义和显性语用词义;从语义内容看语用词义分为比喻型、借代型、反语型、双关型、字形型、活用型、意图型等七种类型。三、语用意义是变化的,随着具体的使用者、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变化,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才能理解其意。所以,语用词义的推导离不开语境因素的帮助,只有深入语境,才能理解词语产生的临时含义。
   
在实际言语交际中,人们所行使的话语角色是经常转换的。会话的生产者和会话的接受者可以相互交换角色,这两种角色内部各话语角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生产型话语角色一般有两种转换方式:顺向转换和逆向转换。当生产型话语角色沿“传声筒→传递者→代言者→作者→说话者”方向顺向转换时,他对于自己所传递的话语信息所承担的责任逐渐增大,拉近与话语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反之,当生产型话语角色沿“说话者→作者→代言者→传递者→传声筒”方向逆向转换时,他对于自己所传递的话语信息所承担的责任依次递减,拉远与话语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因为语用规则是人认知语法世界的规则的反映,功能与认知语法相关的概念、范畴、心智、推理、语言、句法是通过身体经验和想象力获得的。因此这些思维、推理、概念和意义都在受制于表述主体的生命度及语义特征,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具体应用,而语言的意义正是通过语境来确定的。只有依据语境灵活地运用语言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语用“所言”是一个通过饱和手段从句子的规约意义中获取的一个完整命题。但语用的饱和概念不能确保得到一个完整的、具有真值的命题。语义“所言”是一系列的言语行为,与其他语用意义相同。语义“所言”概念模糊不定,毫无作用。事实上,“所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法庭审判中,确证一个人的“所言”往往会影响相关人物的命运。
   
语用模糊与语用模糊的限制策略都是会话参与者使用语言的交际策略,都是他们为了使自己在交际中处于有利地位,使谈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使用的。了解并恰当运用语用模糊及其限制策略可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语音模糊、语义模糊、语法模糊等语言的模糊性特点,常常误导接受者;另外,语言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言语在表达过程中渗入了表达者个人的主观情感,言语的表达或打破常规发生变异,或虽然中规中矩却含蓄难懂。如果表达者没有考虑表达者的意愿,而仅以自身的先在经验进行破解,接受者根据话语信息关联出的语境就会与表达者的语境发生方向性偏离,难以与其显映。例如有的人写文章就是因为语言素养的欠缺,纵然豪情万丈、激情满怀,照样出现“欲写还休”乃至“笔不从心”的窘态,没有写作的冲动和激情,不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是千人一腔,缺乏创造性。语言素养及语言的把握能力的欠缺。
   
语用言语是思维的结果,而思维是广博的世界,如人、事、物,抽象的理念、情感纷繁复杂,难以穷尽。现实生活中的写作活动涉及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的语境特征,无法穷尽。比如,文学作品的机体营养,是语言交际的巧妙策略。体现文学艺术语言的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无言载意;更体现语言交流的风趣幽默、委婉含蓄、弦外之音。在语言运用的描写中,人的经验来自语言的运用、语言、语境相联系,在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和准确地理解话语的语用能力。
来源:http://article.hongxiu.com/a/2011-12-2/4104503.shtml

关键字: 语言 语境 语用
相关文章
心中有一轮抒情的月亮 - 2022-09-14 15:17:41 - 点击: 1718
读书必先“识字”,“识字”必从《说文》始 - 2017-10-18 15:14:26 - 点击: 3176
机锋应对妙成诗 - 2013-10-28 15:29:51 - 点击: 2138
鼓板声韵留人间 - 2013-06-05 07:24:48 - 点击: 2370
《浙东唐诗之路长卷》观后 - 2013-05-27 15:06:27 - 点击: 2730
五绝一首 - 2013-01-01 22:06:29 - 点击: 2779
菊花 - 2012-09-08 22:32:04 - 点击: 2475
我在孔子学院唱古诗 - 2012-08-03 05:49:51 - 点击: 2798
李白近体格律论析 - 2012-03-29 09:57:54 - 点击: 3127
李白与汪伦 - 2012-03-29 09:49:22 - 点击: 2404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1.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3.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4.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5.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6.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3077号-1:::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