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中)和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忠先生、德方院长徐艳博士在讲座现场。
摄影:奥拉夫·博根多尔佛
去年,我到比利时根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教育处看我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就给我派了一个任务:协助根特学联筹办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学联委任我做春晚的艺术总监,负责排演节目,我们的“中西音乐汇”很成功,媒体纷纷报道。
德国纽伦堡-埃尔朗根孔子学院(Konfuzius-Institut Nürnberg-Erlangen e. V.)德方院长徐艳博士看到报道,立即给我打电话,请我到她所在的孔子学院去讲座。我们议定,举办一场风雅中国讲唱会,由我和演奏家德尔克博士合作,演唱10首诗词歌曲:《弹歌》、《沧浪歌》、《孔子之歌》、《关睢》、《凤求凰》、《胡笳十八拍》、《木兰辞》、《阳关三叠》、《关山月》和《极乐吟》,并围绕这些歌曲,由我主讲中国音乐文化。
德尔克博士跟我一起排练了很多次。古典诗词意蕴丰富,我通过唱音的强弱、虚实、断连来表现词句间的微妙关系。为了尽量把音高和节奏记牢、唱准,我用打谱软件将10个乐谱制作了一遍。每次排练回来,我都会在根特大学汉学系的饭桌上即兴演唱一番,请大家来点评。
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我和德尔克博士坐了8小时的火车,风尘仆仆赶到埃尔朗根。一下车,我们感到很意外:怎么大街上这么冷清?前来接我们的德国小伙子说,2012年欧洲杯第二场半决赛今晚举行,德国举国上下都相当关注。
我心里有些紧张:要是大家都去看足球赛了,我们岂不是白忙活一场了?好在当我们走进埃尔朗根大学的演讲大厅时,已经来了几十个人,有中国人,也有德国人,一些华侨还带着孩子一起来。我很感动,便走到听众中间,向他们每人送了一幅我写的书法作品。
“能放下足球赛赶来听讲的,我想都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我说完开场白就直奔主题:“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今天到孔子学院来,当然要唱《孔子之歌》。”
孔子还有歌?一下子激起了大家的兴趣。
“是的,孔子对中国音乐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能鼓琴,能唱歌,还整理了中国最早的歌曲集《诗经》。他在两千多年前创办孔子学院,先后招收了3000多名学生,教6门主要课程,其中一门就是乐学。人们在孔庙里祭祀孔子,要唱《孔子之歌》。我们唱的这首《孔子之歌》来自湖南浏阳祭孔古乐。”
说罢,我带着听众一起唱起来。唱《弹歌》时,我唱主歌词,听众拉后面的劳动号子;唱《阳关三叠》时,我演王维、唱主曲,听众演其他送行者、唱和声。这样有唱有和,配合默契,有些曲子反复唱了好几遍才罢休。
10首歌唱完了,也讲完了,进入答问环节。有听众问我:“杨老师,您刚才唱的都是古诗古谱,有没有古诗新谱呀?”我说:“有的,为古诗写新谱,是我们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传统,80多年来,我们创作了很多古诗歌曲。”我边说边拿出何占豪教授谱的《别亦难》,与大家一起合唱了两遍。
又有听众问我:“杨老师,你们有没有新词新曲呀?”我说:“将中国古典诗词转换成白话文歌词,唱出声、情、意、韵,正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包括《关关睢鸠》、《击鼓其镗》、《采采卷耳》、《南有乔木》、《青青子衿》、《蒹葭苍苍》、《桃之夭夭》、《采薇采薇》等。我展示了自己制作的音乐小电影:《关关睢鸠》、《击鼓其镗》、《走进这扇门》。大家听了觉得很有特点。
讲唱会圆满结束了,我们到一家德国餐馆里看球赛、吃猪肘、喝啤酒。徐艳院长对我说:“杨老师,你唱的这些诗歌,我在学生时代都背过,都很熟悉,你唱得那么投入,那么传神,我在下面听了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中国古典诗歌实在太迷人了,遗憾的是中国现代教育并没有充分重视。”我表示认同:“我们要让中国的音乐文化被世界人民了解和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孔子学院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可以在这方面做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