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 / 个人专栏 / 活动在甘霖施家岙
活动在甘霖施家岙
2011-10-04    海棠依旧    唐诗之路    点击: 3674

活动在甘霖施家岙

911,女儿们趁着休息,邀我们老夫老妻去施家岙搞活动。我们欣然答应了。因为那里留有我妻子工作过的足印,现在我们都年过古稀了,去走走,也能唤回年轻时的音容笑貌。

                        

 车子西出城关,在新市折了个弯,朝南奔驰。过了一桥,哦,别开洞天,一边是青山,一边是绿水,山弯水绕,一派幽静和清新。没过一刻钟,到了,我们的车子停在一座号称绍兴第一漂的接待大楼的广场上。

当我们走出车时,举目一看,惊呆了,这里是施家岙吗?昔日的施家岙,泥墙破屋,狭窄弄堂,泥石小路,一片萧条;它后靠岩山,岩山穷光蛋;前对溪滩,溪滩水冷淡;一句话,穷山恶水,穷乡僻壤。如今,寻得到这样的影子吗?变了,大变了。整齐的3层或4层的一幢一幢高楼,列队一般地排着,那么英武、高昂;硬化了的邨里通道静静地延伸着,宽阔、清爽;村旁大路右侧一块名家写的“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的石制立体书法,足有10多米长、1米来宽,被花木簇拥着,优雅夺目;村口硕大的宣传广告上又是画又是字,宣示着施家岙是“浙江省魅力村庄、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绍兴市文化特色村”,似乎告诉人们邨子大变的原因。

快近中午了,我们的第一活动是烧烤。

我们沿一条游廊走向梅园烧烤处。游廊很雅致,转来绕去,曲径通幽,两旁是一幅一幅的剧照和画图,阐述着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发展的历史;中间,种着丝瓜,那藤儿爬着向上,铺满游廊顶部,翠绿的叶子丛中悬荡着白而长的一个又一个丝瓜,生机蓬勃。走过约有50来米的游廊,进“梅园烧烤”处,便是渡口,便是一条静静的碧水,60来米宽,自南向东偏北流去。负责安排摆渡的女师傅一声“摆渡——”,一张古旧的竹筏“嘎吱~嘎吱”地来到岸边,竹筏上一共3排固定的竹椅,可坐10来人。竹筏,我在少年时,去看望在开元缫丝厂做工的大姐姐时坐过,在湍急的河水里向前,晃晃悠悠的,不无危险。一晃60来年过去了,今天见到时代变了而这里摆渡的竹筏不变,很有亲切感。我似乎成了少年,一脚跳下,踏过几根竹,坐在竹椅上,竹筏有些摇晃。女儿们和外孙儿女,没见过竹筏,很新奇,谨慎地踩着竹,扶着椅,坐在竹筏上,有点兴奋和紧张。摆渡的师傅是把好手,他见我们一一坐定了,“咔嚓”一声,用“渡枪”在岸边一戳,竹筏就“哗啦 ~哗啦”地行进在水上。那流淌的水,沿竹筏的缝道挤上来,要打湿我们的鞋子。我们调皮的外孙女,哈哈地笑着跳起来,企图逃过涌上竹筏的溪水。可她一跳,竹筏晃荡起来,大有翻身之势。幸亏撑竹筏的师傅一面用一柄“渡枪”左拨右劈,把竹筏稳住;一面告诫我们说:“千万别慌,千万不要又跑又跳;竹筏失了稳定性,是要翻面的,那危险哪!”我的外孙女经这一吓,老实了,连忙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坐在竹椅上。于是我们顺利地登上彼岸。

“梅园烧烤”,原来以梅多成园而名。它位于山脚,面对溪水,有六七亩大小。时临中秋,秋风萧瑟,梅树的叶子凋落了,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可不失遒劲。我想,要是在寒冬时节,满园梅花怒放了,红梅映着青山,梅香浮于溪水,诵“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诗歌,想“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情景,梅之形,梅之骨,梅之韵,一定令人陶醉了。上岸之后,我在梅园里穿行,凡烧烤处,皆有凉棚,东安西置,似乎各自隐没在僻静处,便于各自的浪漫。

 女儿们把烧烤处选在一个临溪的所在。租来了烤灶,买来了烧炭,很快就生火烧烤起来。她们三姐妹似乎很有烧烤的经验,老大“总策划”,采购并安排烧烤的所有物资;老二“总实施”,坐在矮凳上有条不紊地一样一样地烧烤着;老小“总监督”,检查咸淡生熟,负责烹调加工;我们老夫老妻“总品尝”,品评着烧烤味道的好歹;一个外孙女和小外孙“总先吃”,一听“好来”就抢先拿去大嚼;小女婿“总调度”,接送我们的来去(本来11人,实到8人;大外孙看望他的老师去了,大女婿在接待前来看望他的学生,二女婿在医院值班)……真正是各司其责、忙而不乱。油煎发出的“吱吱啵啵”声,羊肉串、鸡大腿、瘦肉片被烧烤而发出的爆裂声,苞米棒、黄番薯在烧烤中无奈的懒洋洋的叹息声,包心菜、小鲜菜因为烧烤得好,外孙儿女吃得高兴就一个劲的喝彩声,3个女儿在烧烤时相互开心的嬉闹声,这种种犹如一个大乐团演奏着欢天喜地的大合唱,热闹,开心,快乐……闹得一批一批进进出出的游客闻香而至,或过来猎奇,或过来取经,或过来讨点菜油,当然也有过来要点尝尝的……我们烧烤了近2个小时,吃食了近2个小时,把我们8人的肚子都填得饱鼓鼓的了。

 

                               

烧烤后,第二个活动是参观越剧古戏台。

百年越剧起步于施家岙,越剧名家“三花”的老大——施银花便是这施家岙人,当然蕴育着深厚的文化。

我们乘着竹筏、返回游廊,走进村里,见村子中央的器宇轩昂的“村委大楼”门前立着两根精光净亮的不锈钢旗杆,让飘扬的国旗,更显出威风和精神。转了个弯,便来到了百年越剧的诞生地——绳武堂。

绳武堂,其实就是施家岙的一个祠堂。我们迈过了高高的门槛,走进了绳武堂,就见到一个古戏台,它坐南朝北,两边是厢廊,面前对着的就是绳武堂,现在整齐地排着靠背椅,可容纳二三百观众。据说,在19235月,施家岙的陈明辉家,首次开办了女子文戏(越剧)科班,是上海经商的嵊州人王金水(1879—1944)出的资,是男班艺人金荣水当的师傅。当时,女子演戏被视为伤风败俗,虽然,用供膳宿、满师后发给金戒指、旗袍、皮鞋等优惠条件广招艺徒,报名者仍然寥寥。历时数月,好容易招了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1114岁的女孩20余名。她们大部分没有文化,也不懂师傅教的是什么,只好凭借唱音,教一句,学一句。绳武堂旧时族规森严,容不得女子上台演戏。这女子戏班只好在施家岙晒场空地上搭起一座草台彩唱。后来,这副女子戏班走出山村,走进大上海,竟然一炮打响、一鸣惊人。从此,她们回到施家岙,身价涨了,声誉大了,族人破例让她们在绳武堂公演;当然在杀鸡祭台之后。演出期间,村民呼亲唤朋,杀鹅宰鸡,招待来客,闹得全村沸腾。演出的《双珠凤》、《玉莲环》、《三官堂》……使观众倾倒。施家岙村于是声名鹊起;拥有“绳武堂”的施家岙,就成了中国戏剧第一邨

我们正盘桓在“绳武堂”里,浏览着越剧发展史上的照片、画图和书法,了解着“越剧的昨天和越剧的今天”,突然听到“诺,张医师诺;张医师来了,张医师今天怎么会来”的欣喜叫声。我们连忙循声而望,见古戏台上站起3人。其中伸手指点的便是给我们招呼的小雨老师。他是上个世纪80年代苍岩村的老师,他与正在苍岩卫生院工作的我妻子和我交往甚好。我们一见,连忙登上古戏台,与小雨老师等一一握手。小雨老师,两鬓苍苍了,尽管颇有精神,毕竟不“小”了。他自己也坦诚地说:“当年我儿子还是张医师接的生,如今儿子也早已有儿子了,自己升级做爷爷了;‘小雨’不小了。”哦,世事沧桑啊!当年我妻子在这里做医生时,人们都为三餐吃食担忧;如今大家专为奔小康尽力:天翻地覆了。与小雨老师在一起的是施老师,他主动向我们介绍:“我是苍岩小学的。你史老师是我们甘霖地区享有盛名的语文老师;我是久闻大名、无缘识荆,想不到今天碰上了。你年逾古稀,依然满脸红光,身板笔挺,精神硬朗。好极,好极!”还有一位大概是琴师,他怀里还揣着二胡。原来他们三人正在古戏台上练奏越剧曲子,望见我们,就来给我们招呼了。故人不期而遇,心里到底高兴。我们虽然回忆起文革那段“人人自危、个个难安”的苦难,但面对当今社会安定、人身自由、生活美满都感到快乐无比。小雨老师说:“如今退休了,每天来这里拉拉二胡、唱唱越剧,寻个开心,别无所图!”施老师说:“我们几乎每天在绳武堂看越剧、唱越剧,和天堂里的神仙过日子应该没有多大区别!”他们说得太好了,“哈哈,哈哈”的笑声从古戏台上装有“八道斗拱”的藻井通过扩音与拢音飞扬在绳武堂的内外,清脆,悠远……那琴师,仔细地看着我的妻子,然后投石问路般地说:“张医师,我想起当年这么一件事:一天夜晚,天下大雨,我家邻居的老婆肚子疼得在床上卷来卷去,无奈叫我去请医师来看病,请来的是张医师。过来时,大水已经齐过苍岩桥,看好病我送她到桥头,大水已经没过苍岩桥一脚肚了,哗啦、哗啦的,大水在桥上打着旋;可是,张医师还是一步一步地摸着桥回医院。我家邻居得知后懊悔不及,要是……亏得吉人自有天助,她平安回院。哦,我家邻居至今还念念不忘张医师的功德呢。莫非那张医师就是……”我连忙笑笑说:“就是她,我当时正等在西面桥头,天已经黑洞洞的了,看着她亮着手电,一脚一脚地摸过桥来的情景,就是现在想将起来,还捏着一把汗呢!”这时小雨老师和施老师听了,不禁齐声说:“吉人洪福齐天,张医师医德高尚啊!”我家妻子听了,脸上红品品的,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说:“当时一股心思回医院,什么也没有想……”我听着、想着,又一次为我妻子的一心为病人的精神感动。小雨老师接着说:“如今的苍岩桥高大、宽畅,已经是四车道了,即使铺天盖地的洪水也上不了大桥:一切变样了,大变了!”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刚刚拉开话匣子,可已经过去了三四十分钟了,接我们的车子来了,我们不得不向小雨老师他们恋恋告别,他们一再说:“欢迎再来,下次再来!”

当走出村子快要上车时,我们看到了一座“四工亭”,石柱石顶,六柱六角,顶如桂冠,檐下雕花,通体透亮,朖然矗立,给人端庄典雅之美,唤起肃然起敬之情。

哦,人们忘不了创造历史的功臣,那“四工亭”不就是为纪念创造了“四工调”的功臣——施银花等而特造的吗?                            

                   

 写于2011912

 

    

 

 

 

 

 

 

 

            为纪念施银花创造越剧“四工调”而建造的四工亭

关键字: 活动 甘霖 施家岙
相关文章
“越老越红”——卢仲福老师2012年新画解读 - 2013-02-02 06:53:08 - 点击: 2966
“别样人生似火红”——记马尚骥老师二三事 - 2012-09-05 16:59:13 - 点击: 3418
写在海葵台风之后晨钟鸣响之时 - 2012-08-27 11:49:13 - 点击: 3211
一首歌唱热爱故乡的好诗 - 2012-02-13 09:48:08 - 点击: 4102
我们甘霖造起了两座牌楼 - 2012-01-31 21:57:43 - 点击: 2966
我们聚会在“新阿里巴巴山庄” - 2011-11-17 18:20:07 - 点击: 3543
海宁老盐仓潮 - 2011-09-27 21:50:59 - 点击: 4471
游在“唐诗之路”一景——嵊州天章塔 - 2011-07-24 13:57:36 - 点击: 4508
心驰神荡十相思 - 2011-07-10 20:14:56 - 点击: 4599
《商敬诚先生九十华诞师生画展》在绍兴美术馆开幕 - 2011-06-06 14:20:00 - 点击: 3308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1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海棠老师的生活真丰富!
文末的“四工亭”,您是要附照片吗?如您附不上,不妨发到我的邮箱,我帮你上传。
2011-10-04 11:16:03 氧吧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1.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3.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4.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5.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6.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3077号-1:::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