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遗大会上,我省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以紧急提名的方式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然而,在7月2日的最后评审中,高句丽和沈阳一宫三陵作为中国项目被列入世遗,“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却再次与“世遗”失之交臂。当日晚,国家文物局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遗憾地表示:该项目虽已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但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需要去做。
其实从1985年开始,四川就启动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然而20年过去了,除感受了两次申遗失败的“切肤之痛”外,这一被誉为“全球最具有竞争力项目”申报最后还是像一场梦。屡战屡败究竟症结何在?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A 国宝申遗失败 症结 303省道“肢解”自然保护区
1979年正式建成通车的四川303省道,起点为汶川映秀,终点为小金县,全长198.9公里。由于这条通往藏区的道路横穿卧龙自然保护区腹地,原本宁静甚至有些冷清的卧龙,因为道路的开通变得热闹起来。
据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介绍,1985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到卧龙考察,就提出把卧龙纳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名录,但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卧龙必须关闭贯穿境内的303省道,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分布在公路两侧的大熊猫重新自由交流。然而,303省道不仅通向小金、丹巴、马儿康等地,甚至还是连接西藏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关闭303省道,相当于关闭了一条藏区“生命线”。基于这一原因,卧龙方面自然无法满足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特殊要求。就这样,卧龙自然保护区第一次与“世界自然遗产”擦肩而过。
强强联手申遗
受阻“地域”观念
2000年,都江堰———青城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曾在都江堰考察结束后再次到卧龙考察。有专家建言,如果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名胜和卧龙自然保护区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这样强强联手的“大手笔”一定会大大增加申遗的砝码,一定会马到成功。但由于双方管辖地不同,由于地域观念等因素影响,有关方面没有采纳专家的建议。
最终,这次申遗只有都江堰———青城山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卧龙和都江堰———青城山则没有成功实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梦想。
B 国宝申遗失败 反思 国宝栖息地被“大卸9块”
在《神奇的九寨》的MTV风光片中,有可爱的大熊猫生活的画面。其实,九寨沟原本也是大熊猫的栖息地之一。直到现在,解说员在陪同游客经过熊猫海,说到“从前这里常有熊猫下来饮水”时,相信很多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苦涩。有专家称,野生熊猫集体迁徙离开九寨沟的真正原因,与景区内旅游开发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大熊猫栖息地目前呈现出分割破碎的状态。这一现状引起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高度关注。
1961年,大熊猫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选为会徽、会旗中的图案,成为全世界野生生物保护的象征。四川邛崃山系、岷山山系同样是大熊猫种群主体分布区域,两山系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特殊地带,其物种特有现象和资源丰富程度是其他地区所不能代替的。据介绍,通过野外调查和卫星图片等资料显示,现在岷山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已经被人类活动割裂为9块:若尔盖、九寨沟、白河、王朗、唐家河、千佛山、九鼎山、小寨子———片口和虎牙。在这个山系,77%的栖息地边界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公路是导致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大熊猫研究专家张志和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初,岷山山脉的大熊猫和秦岭山脉的大熊猫,原本可以通过自然形成的大熊猫走廊相互交流、交配,可是随着宝成铁路的开通,两个山脉的大熊猫被“两地分居”,开始了孤立的生活。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大熊猫的野外生存目前仍然面临着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来自森林的锐减和栖息地的破碎化……
大熊猫家族
被割成20个“部落”
如今,近1600只大熊猫被分割成20多个小群体,有的群体只有3—5只大熊猫,不可避免的亲近繁殖,这会导致大熊猫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下降,繁殖力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新的威胁。同时,大熊猫自身的繁殖能力极底,雌性大熊猫的妊娠期为100—160天,每次只能生1~3只幼体,体重只有90~130克,相当于母体的九百分之一,特别娇弱,一般情况下,幼体只能存活一只。
张和民说,自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大熊猫的栖息地森林和植被有所恢复,一些大熊猫又回到了曾经逃离的地方。但是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上看,大熊猫的栖息地还在缩小。
此外,世界气候变暖也影响了大熊猫的生存,专家们发现在平武县很多植被和竹子茂盛的地方,一直没有大熊猫光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C 国宝申遗失败 忠告 建“绿色通道”免人为打扰
昨日下午,世界著名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接受本报专访时说,四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申遗要想取得成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特别要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他说,在303省道关闭不太现实的情况下,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该条公路的车流量,比如让部分可以不经过卧龙的车辆绕行。此外,还可以在沿河谷两岸恢复植被,搬迁农户,培育一条大熊猫生活的绿色通道,形成种群和物种基因流。
胡锦矗还介绍,卧龙大熊猫主要分布在皮条河以南的牛头山,大熊猫可以自由穿过皮条河,夜间和早上是大熊猫的最佳活动时间,夜间关闭303省道,对大熊猫的生存是有好处的。大熊猫主要靠嗅觉行动,人类的气味会吓跑大熊猫,保护区要控制游客的数量,汽车的噪音也会惊吓大熊猫。
申遗目的
不要为了炒作
四川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熊猫专家介绍,在世界范围内,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济发展都是一个矛盾,但严格地讲,对保护区内动植物来说,公路和人类无疑会造成“狼来了”的效应。如果四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申遗是真正保护大熊猫,应最大限度减少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如果申遗是为了炒作和包装旅游景区,不仅会破坏生态,也对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他呼吁,虽然中国目前有33个大熊猫保护区,但一些保护区还缺少明确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保护区管理标准,基础设施薄弱,管理较为单一。
D 国宝申遗失败 努力 减少人为干扰构筑国宝美好家园
此次申报的是在“四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统一名称下的“邛崃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子项目,专家们的想法是,待申报成功后,再将项目逐步扩展到岷山、大小凉山、大小相岭山和秦岭等山系,最终将这几大山系连成一体,彻底改变目前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破碎化”的状况,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据了解,很多中小公路从卧龙—四姑娘山腹地穿过,构成了大熊猫活动的无形障碍。为此,阿坝州政府决定对每晚7时至次日凌晨7时这一时段,关闭大熊猫栖息地的所有中小公路,以利物种基因交流。
此外,在熊猫生活的保护区内,有关方面还将加大力度,采取建立生态防护林,控制保护区内人口,杜绝大型工程和规划外项目等措施,计划在5年内,将已破碎的栖息地连成一个整体。
专家信心十足
不遗余力也要完成使命
昨日下午,一直负责“申遗”工作的阿坝州建设局副局长邓基铭介绍,2000年4月28日开始,阿坝州政府就邀请四川、北京等地专家,共同制定了世界遗产委员会所需的申报文本和各种必备资料,历时3年,耗资400多万元。2001年7月,四川省启动“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把申报地区扩大为卧龙—四姑娘—夹金山等地,项目名为“四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2002年3月,项目地接受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检查。
这次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遗大会上,“四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申遗再次失败,但没有动摇专家们的信心,他们称,大熊猫生活的地方———长江上游的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温带森林。生长和生活在那里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比整个北美或整个欧洲都要多。因此,“当保护大熊猫的时候,我们也在保护所有生活在这个栖息地中的其他物种。所以我们坚信:大熊猫申遗,四川迟早会成功!”
资料链接: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汶川县境内。该区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这里峰峦重叠、云雾缭绕,原始森林、次生灌木林、箭竹林郁郁葱葱。保护区内有各种植物三四千种,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就有29种。
卧龙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理想的地区。这里地势较高而湿润,十分适宜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箭竹和桦桔竹的生长。卧龙自然保护区已列为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设有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
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不仅拥有核桃坪大熊猫饲养繁殖场和全世界唯一的大熊猫研究中心,此外,还有英雄沟、银厂沟等游览景点,景色秀丽,偶尔还可见到野生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