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 / 学界人物 / 追忆调老 | 程毅中 傅璇琮 沈玉成
追忆调老 | 程毅中 傅璇琮 沈玉成
2016-11-07    本站    唐诗之路    点击: 2085

【大家】追忆调老 | 程毅中 傅璇琮 沈玉成

2016-11-05 中华书局1912

徐调孚(1900—1981),本名名骥,字调孚,笔名孚、蒲梢,浙江平湖人。文学研究会会员。1921年考入商务印书馆英文函授学校部。1924年经郑振铎介绍任《小说月报》编辑。1932年转入开明书店,任出版部主任。解放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编辑。著译有《英吉利文学》、《中国文学名著讲话》、《现存元人杂剧书录》、《木偶奇遇记》、《母亲的故事》等。徐氏与茅盾、郑振铎、巴金、周予同、钱君匋、赵景深等,均有着深厚的情谊。他的戏曲研究,曾引起赵景深、叶德均、浦江清等著名学者的关注。




徐调孚同志在江油病逝了。噩耗传来,我们感到了难言的悲痛。


调孚同志一生从事编辑工作,编了许多书刊,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可是当他还有为社会主义继续奋战的壮心和余勇的时候,却被迫离职,被迫疏散,被迫退休,被迫放弃了他热爱的出版工作。经过了十几年的折腾,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山区逝世了。他在世的最后几年,记忆力已日益退衰,在给一位同志的信上,他说:“近几年的事都记不清楚了,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老伴久病而亡,一件是把我作退休处理。”可见他对于离开一辈子为之呕心沥血的工作,是多么的伤心!


我们三个人同一年毕业,又同在1958年下半年先后来到中华书局工作。当时,由于不同的原因,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消沉,但当我们听说分配在文学组工作,而这个组的负责人又是调孚同志这位闻名已久的老编辑,就又不约而同地感到宽慰。


当时,我们虽然在学校里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但对于编辑工作却一窍不通。刚接触古籍工作,对于标点、校勘的复杂性,估计得很不够。参加了一段工作实践以后,才感到问题层见迭出,有点应接不暇。但是有徐先生在(当时刚出校门,还保留着学校里称呼老师的习惯),总觉得有了依靠。在工作过程里随时向他请教不必说,直到把书稿发到他那里去审阅的时候,往往还在稿头上留下不少浮签,请他去研究处理。遇到这种情况,调孚同志总是耐心地帮助我们解决疑难,热心地指导我们一班新入伍的编辑人员,除了资料的审核、文字的修饰以外,还从版本、校勘、写出版说明到加插图、批格式、改校样以至书上发现了错误如何补救等等,都结合具体书稿,不厌其烦地逐项给我们讲解。有些看来很琐碎的技术性问题,往往是和学术性问题相联系的。调孚同志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使书刊的学术质量得到了尽可能的保证。


调孚同志为人平易,事必躬亲。他在书稿中发现问题,或者我们提出了疑难,就立刻从办公桌后站起来,一口气跑到图书馆书库,不用查卡片就熟练地从书架上找出他所需要的书籍,查到了他所需要的资料,然后兴冲冲地拿着书稿指点给我们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情况,在他几乎是一种乐趣,而且丝毫也没有责备我们的疏忽或者懒惰,但对我们则是一次实际的辅导,一次无言的批评。为什么自己就不多查一查呢?有些问题,如果认真查一下,还是可以解决的,为什么要让他这位六十岁的老年人走进走出地奔跑呢?于是,一两年之后,我们贴在稿头的浮签逐渐减少了。但是他总还是照样认真地审阅,总还是能发现一些问题。有一次,有人带着好奇的心理问他说:“为什么这校样我认真读了两遍,没有发现问题,到您那里翻翻就翻出问题来了呢?”他咪起眼睛想了一下,回答说:“这个道理我讲不出来,反正我知道哪些地方是容易出毛病的,我就着重检查一下。过几年,你们也能做到的。”二十年后,我们也快成了“老编辑”,才慢慢懂得了这个道理,这正是多年的工作实践培养出来的一种可贵的职业敏感。


中华书局从1958年以后,根据领导规定的分工,成为出版文史哲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业务逐渐发展,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1966年,调孚同志的工作是十分劳累的。他是文学组的负责人,实际上还是总编辑金灿然同志的顾问。他白天忙于应付各种行政事务和会议,在下班后把稿件带回家里去看是常有的事。他把全部的心力都付给了出版工作,根本没有业内和业余的概念。对他来说,做好出版工作,已经不仅是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而且是出于一种深厚的感情。每当他谈起出版工作,不论是解放前的开明书店,还是解放后的古籍出版社或者中华书局,总是兴致盎然。出于这样的感情,他积极协助齐燕铭同志、金灿然同志不止一次地制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一些重要的文学古籍如《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散曲》等书,他都亲自擘划,从组稿、审读直到封面和版面的设计,都是在他的主持之下进行的。对于书,他有特殊的感情,无论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的新书,总要拿来翻阅一下,因此他对于出版界的“行情”,总是及时掌握的。


调孚同志通晓古典文学,也熟悉现代文学,早年曾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翻译、整理、著作了《木偶奇遇记》、《人间词话》、《现存元人杂剧书录》等多种书籍。他晚年全力以赴地投入了中华书局的工作,自己就没有时间从事个人的著述了。这无疑是一种损失。然而调孚同志对此毫不介意。编辑的本职就是编辑,他为读者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书,为作者做了许多订补润饰的工作,既有功于古人,也将有益于后人,这就是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的一生就是有意义的一生,应该得到人民的重视,应该得到人民的赞扬。金灿然同志有一次谈到,他希望编辑人员能够成为各门学科的专家,但是首先应该是出版专家,“调孚就是这样一个专家”。在我们和调孚同志相处的年代里,我们曾经建议他总结一下几十年编辑工作的经验。他理解我们这些后辈的心意,但一来由于谦虚,二来由于忙,始终因循未果。听说他在退休以后,曾抱病开始写作回忆录,可惜这时候他的精力已经衰退,特别是记忆力衰退,所以估计已经难于为我们留下更多的东西。这又是一个很难弥补的损失。


调孚同志领导文学组,十分注意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业务上的长处。在那些年代里,组里曾有不少同志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调孚同志当然不可能完全不受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但出于一位老出版家的责任感和“厚道”,他在政治上与人为善,在业务上则总是尽可能地把适当的工作交到适当的人手里。在这里,我们想起了王仲闻先生。王仲闻先生是王国维先生的次子,幼承家学,长期以来研治宋词,为国内有数的专家。1960年,根据调孚同志的建议,金灿然同志顶住了左倾思想的压力,让他到中华书局上班,负责《全宋词》的订补工作。经过将近四年的辛勤劳动,王仲闻先生帮助原编者唐圭璋先生完成了这项工作,使新版的质量较之旧版有了不小的提高。调孚同志除了鼓励王仲闻先生做好订补工作之外,还经常分配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并支持他从事学术研究。王仲闻先生对此也很感动,勤勤恳恳,做出了很多成绩。


严于律己是调孚同志一个突出的美德。我们在他领导之下工作达七、八年之久,从来没有看到他为任何私人的事情向组织上张口伸手。当组内的工作成果得到领导或者读者的鼓励时,他总是兴高采烈地在组务会议上表扬有关的同志,或者悄悄走近这位同志的办公桌旁边,向这位同志报告喜讯;而对于自己,则不矜不伐,在他的谈话中,很少能听到一个“我”字。然而工作中一旦发生失误和缺点,他又总是首先承担责任,决不上推下卸。


调孚同志节约俭朴已成习惯,他起草的文稿都是用废纸写的,经常把废稿上裁下的残纸留着作为便条纸用,见到别人丢弃的包书纸、旧绳子,就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事开始还常为某些同志引为笑谈,但日子久了,大家看惯了,也就引以为鉴,慢慢地注意起节约公物了。特别是对于排版的规格,调孚同志总是根据书籍的性质和读者对象,反复考虑,改进设计,在不影响版面清朗悦目的前提下尽量节约用纸,避免浪费。如果在校样上发现有一页只排一两行字,就想方设法压缩掉这一两行,省出这一页纸来。他告诉我们,一本书如果多费一页纸,如果印三万册,就要多用一令纸;他还告诉我们,封面上如果留着白地,就可以多一种色彩,少一个印次。他经常考虑的是节约国家的物资,减轻读者的负担。他心里总是装着读者,为读者服务,向读者负责,这就是一位老编辑言传身教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们从启蒙到参加工作,接受过许多老师的教导,调孚同志是我们最后一位老师。他不仅教给我们当编辑的业务知识,而且还教给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从1958年到中华书局以来,我们始终和调孚同志在一起。其后,傅璇琮在1964年因为工作需要参加了“二十四史”的点校,沈玉成在干校结束时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回到中华书局,现在留在文学组的就是程毅中一个人。但是我们今天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还能承担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确实和调孚同志所花在我们身上的心血是分不开的。在下放劳动了三、四年之后,我们先后从干校回到北京,这时调孚同志却早已离开北京了。他虽然被迫退休,他的心却一直惦记着古籍出版工作,惦记着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每次给我们来信总要殷殷询问。我们理解他的心情,给他复信的时候也总是尽量多讲一些这方面的情况。去年,中华书局决定重印他的旧作《中国文学名著讲话》,今年校样排出寄送给他,其时他的病情已经严重,神智也不怎么清楚了。当他在病榻上见到校样,还用他的乡音对他的家属说:“开心,开心。”现在这本书即将出版,调孚同志在天之灵如果有知,想来是会更加欣慰的。


徐调孚同志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了。薪尽火传,我们相信,他所编辑出版的书是会传下去的,他的为读者服务、为出版工作献身的精神也是会传下去的。


《回忆中华书局·下编》,中华书局,1987




关键字: 追忆调老 | 程毅中 傅璇琮 沈玉成
相关文章
致哀丨西北大学阎琦教授逝世 - 2024-05-09 14:56:35 - 点击: 46
致哀丨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勋初逝世 - 2024-03-14 15:24:50 - 点击: 119
讣告 - 2019-07-08 18:49:07 - 点击: 2487
余英时:中国学者跟西方调子跳舞,却丢了自己的读书传统 - 2017-06-20 15:18:31 - 点击: 2021
郁贤皓:从读者到作者 ——我与中华书局的历史情缘 | 往事 - 2017-06-13 11:28:46 - 点击: 2041
白也诗无敌 谁解其中味:薛天纬先生《李白诗解》出版 - 2017-06-12 14:22:26 - 点击: 2982
郁贤皓先生的学术研究 - 2017-06-09 11:19:00 - 点击: 2424
蒋寅:一位值得纪念的学者——全椒丘良任先生学述 - 2017-04-27 08:42:19 - 点击: 2292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 恭贺周勋初先生八十八岁寿辰 - 2017-04-11 09:51:52 - 点击: 2968
怀念傅璇琮先生 - 2016-11-07 14:06:41 - 点击: 2014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1.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3.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4.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5.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6.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3077号-1:::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