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学书系”历时30年出版 继往开来推进唐诗学研究
“唐诗学研究的继往与开来——唐诗学书系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李玉 查建国) 唐诗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唐诗研究向来也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的热门,但将唐诗研究定位为“唐诗学”,把它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的“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一样视为一项专门的学问,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清理其历史的资源,以把握其整体的构架,仍属新的尝试。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伯海领衔的“唐诗学建设工程”历经30余年从未中辍,前后有30多位学者参与其中,最终推出8种专书,形成960余万字规模的“唐诗学书系”,该书系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套推出。
6月11日,“唐诗学研究的继往与开来——唐诗学书系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同举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与会研讨。
陈伯海表示,自唐以后的历代文人学者们从未将“唐诗”简单看作唐朝人所写的诗。在他们心目中,“唐诗”代表着一种民族传统,甚至是诗歌艺术的典范,当永远为后世诗人所学习和效法。流传久远的“宗唐得古”之说以及随后而起的“宗唐”与“宗宋”之争,便都是围绕对这一典范意义的理解而展开的。从唐宋经明清以迄现代,人们对唐诗性能的理解会不断发生变化,历来的“唐宋之争”即包含对唐诗定位的重大分歧,研究唐诗的心得以选诗、编集、注释、考证、圈点、品评、论说、习作等不同形态出现,更为人所熟知。这正表明唐诗学的建设不仅有其学理的支撑和历史的沿革,而且有其门派的分立以及成果形式的丰富多样性,适足以构成一项专门的学问。
但学理是在历史演进中积淀成形的,它离不开一千多年来人们阅读、品味和评论唐诗的经验及其方方面面的成果,而这些经验与成果又大量散见于诗话、笔记、序跋、书信、志传、目录、评点乃至选本等各类著述之中,且常呈现为三言二语式的直观点悟,不利于作通贯性的把握。着眼于“唐诗学”学科的整体性建构,陈伯海领衔研究团队从目录学、史料学和理论总结三个方面配套、有序地从事系统建设工作。
其一,目录学研究,即通过相关书目文献的广泛调查与考证,摸清唐诗学的“家底”,掌握从事唐诗学建设所需涉及的资料范围,并对一些重要书籍、版本形成基本的概念。
其二,史料学编纂,通过广泛搜采历代有关唐诗的各种论评和研究资料,按一定的线索予以条贯组合,编排成帙,既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充实的一手资源,更可藉以发现并把握唐诗学这门学科赖以构建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进一步的学理提升。
其三,理论性总结,乃是在汇集书目文献及历史论评资料的前提下,尝试就唐诗学学科的对象、性质、基本内容、结构体系、历史轨迹、演进脉络以及唐诗艺术的解析与品读方法等,做出一定的概括、论断,以初步建立起立足于其自身固有传统而又能体现今人眼光的唐诗整体观及其研究范式,为学界继续深入研讨打下相应的基础。
与会学者表示,作为这项工程的重要成果,《唐诗书目总录》与《唐诗总集纂要》属唐诗目录学建设,《唐诗论评类编》、《唐诗学文献集粹》及《唐诗汇评》属史料学工程,而《唐诗学引论》、《意象艺术与唐诗》、《唐诗学史稿》则从不同角度就唐诗学原理及其学科发展史进行理论性概括。因此,该“书系”不同于一般的“丛书”,它是唐诗目录学、史料学和理论总结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即便同为某一方面的著述,亦各出机杼而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
与会学者对此项建设工程实施的意义予以肯定:首先,从观念上明确揭示出建设“唐诗学”的目标,并为这门学问的建立发掘和清理了广泛的历史资源,提供了大量切实的基础材料并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底基。其次,通过“书系”的组合,提示了一条从目录学经史料学、再提升至理论总结以研治唐诗学的阶梯式通道,为继续推进学科深入发展提供必要的凭借与可行的门径;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将目录学、史料学和理论概括这样不同门类的学术传统结合起来、互参互用的研究路子,亦可为相关学术研究用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