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 / 创作文苑 / 一部填补文学史研究空白的佳作
一部填补文学史研究空白的佳作
2015-09-06    KK    唐诗之路    点击: 3863

 

一部填补文学史研究空白的佳作

--读《融合与超越--隋唐之交诗歌之演进》

竺岳兵

 

在文学史研究工作中,对于隋代南北朝诗歌如何向唐代诗歌演进的轨迹,一直来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更未进行过认真深入的发掘与勾勒。近来,我读到1997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师范大学张采民教授著的《融合与超越--隋唐之交诗歌之演进》,广博探讨,详赡缕述,有力地论证了盛唐之音的形成,揭示出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填补了文学史研究中的这一段空白:

一、隋、初唐的诗歌研究,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没有出现可以与其他阶段文学史研究相媲美的成果。本书把这一时期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有特殊价值的重要阶段——由南北朝诗歌向唐代诗歌演进的过渡时期。从这个角度切入,对这一时期的诗歌作了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正确地描述了这一过渡时期诗歌创作中新旧因素消长起伏和南北诗风交融的演变过程,论证了盛唐之音形成的必然性,发前人之未发,令人释然信服!

二、史的描述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事物的发展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决定的。本书在研究隋唐之交诗歌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对此作了深层次的考察,作者发现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南、北诗风这一组矛盾的对立统一。具体地说,就是南、北朝诗风相互排斥、渗透、融合的过程。融合,始终是贯穿这一过程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而“北人学南”、“南人学北”的双向推进则是这种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又根据南、北诗风矛盾斗争的发展阶段,把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演变分为五个阶段,紧扣新旧因素的消长变化,比较准确地描述出这一时期诗歌发展演变的轨迹。这样,即使史的描述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又使理论的探讨有了坚实的事实依据,因而得出的结论就更加令人信服。

三、把诗歌的发展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文学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社会现象,它必定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书对这一时期社会思潮、文化氛围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不仅提示了诗歌发展的内在动因,也提示了诗歌发展的外部影响,从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隋唐之交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必然性。

四、提出了一些极有学术价值的创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看法:如隋代诗歌的发展是“北人学南”、“南人学北”的双向推进;杨广诗风的转变;高宗、武后时期诗风的转变并不是个别人的功劳,而是“四杰”、陈子昂、卢藏用等一大批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与诗歌创作的功绩与缺陷;杜审言在律师发展中的贡献;初唐七行歌行的体性特征及特点;高宗、武后时期是诗歌发展中新旧因素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等等,新意迭出,妙析奇致。

五、资料翔实。本书的结论都是在深入地考察了大量的作品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的。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宏观上把握隋唐之交诗歌发展的总趋势,作者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钩辑出诗坛大事记,从而使每一个结论的获得,自有“百川灌河”、“水到渠成”之势。自然,这样的结论,也就是坚实可信的了。

学界大旆郁贤皓教授在本书《序》中说,本书原是张采民教授在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学位论文。张采民“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汲汲于将学位论文付梓,而是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几年如一日,力求臻于完善。”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位学界大师傅璇琮先生的话,傅先生说:“我认为,我们不必跟那种一年写一个长篇、七八个中篇、十几个短篇赛跑,精神产品最终是要看质量的。有质量就有数量,没有质量也就没有数量,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今观张采民教授之佳作,斯言是也。如今,这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隋唐之交诗歌发展进程的学术专著终于闻世,它必将会极大地推动唐代文学的研究。

关键字: 一部填补文学史研究空白的佳作
相关文章
浙东唐诗之路(七律) - 2015-09-04 00:46:16 - 点击: 4168
天姥早春 - 2015-06-09 11:18:56 - 点击: 4155
关于征集《敬斋诗词》唐诗之路专辑稿件的启事 - 2015-04-20 14:44:52 - 点击: 4227
后乐先忧 - 2015-03-24 16:42:39 - 点击: 4197
琴韵书香 - 2015-03-24 16:29:35 - 点击: 4426
元旦赠嘉兴朱丽艳女史 - 2015-01-02 09:21:39 - 点击: 4104
李季兰因写歌颂诗而丧命 - 2014-11-19 10:27:06 - 点击: 4398
游在缙云仙都景区的沉思 - 2014-05-23 07:28:20 - 点击: 3422
念奴娇-梨花 - 2014-05-19 18:15:43 - 点击: 3208
我去乡下看望了好朋友 - 2014-04-26 15:05:23 - 点击: 3156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1.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3.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4.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5.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6.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3077号-1:::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