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路雨花
诗路春风
关心天下
三言两语论
诗路介绍
诗路概况
诗路词典
学界评论
申遗专栏
个人专栏
诗路内蕴
唐诗之路与山水诗
唐诗之路与佛教文化
唐诗之路与道教文化
唐诗之路与书法文化
唐诗之路与经济文化
诗路书馆
书市
书评
新书见面
特惠精品
精辟论文
购书方法
文化服务
文化咨询
景观创意
唐诗之路文化有限公司介绍
路友之家
公告
路行天下
创作文苑
诗歌散文小说
视频朗诵
摄影图片
诗路论坛
唐诗之路
/
诗路辞典
/ 七星街道土谷庙村
七星街道土谷庙村
2010-10-09
KK 唐诗之路 点击: 4543
般若谷位于浙江新昌大佛寺山门右侧的山谷中。般若(音读bore),系梵文译音,意为佛陀之智慧。东晋时期,高僧星聚沃洲、石城(大佛寺景区古称石城),其时新昌区域实为佛教般若学中心,般若学六家七宗中有五家六宗即在新昌。而般若学作为佛教中国化的标识,已载入中国佛教通史中。据唐诗之路首倡者、著名学者竺岳兵先生研究,齐、梁年间(486-516)在新昌雕凿的石窟“江南第一大佛”,就是为了纪念东晋时期新昌佛学文化活动。而佛教中国化第一宗宗师智者大师,选择在新昌石城大佛前圆寂(597),也缘于“般若炽于石城”(刘勰《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新昌的这一光辉文化史,一般人都不了解,为在新昌大佛寺风景区中以景点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千禧之年,对明代采石后遗留的石宕岙,经匠心独具的构思、设计和建设,以石宕深窟、溪流水塘、山林花草为载体,以汉白玉石经幢为标志,添建瀑布、地池、石阶、栈道、隧洞、地宫,连成一体,在宕壁上分别以线雕、浮雕、深雕、圆雕(石窟雕刻)、彩绘,刻绘佛本生故事、四大菩萨以及早期石城佛教诸多圣事圣迹:昙光开山、支竺遗风、般若创宗、三生圣迹、智者园寂等,以及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提及的王羲之、孙绰等游、隐新昌的十八名士。般若谷景点风光,幽雅、粗放皆俱,湖、桥、溪涧、竹林、经幢、七级悬瀑、石雕、砖雕、洞宫、石门坎等景致连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精湛的石窟艺术,展示丰富的佛教文化,供游客观赏、解读。2001年10月1日开放后,深得游客青睐,很多人拍手称绝,视为“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当代新景点开发的典范之作;有“江南敦煌”、“江南一绝”、“地下佛国”等诸多美誉。般若谷瀑布从30多米高的岩山上喷涌而出,悬挂而下,经转折跌宕,深入20多米的地下岩窟中,“七级”之数正好与佛语“七级浮屠”相合。游客身临其境,豪情满怀中又感神秘莫测,“水从哪里来,又从哪里去,地下岩窟怎会水积不满?”,疑惑中又让人领悟佛学深邃、宇宙无限,有限的人生只有如此搏击才会有意义。瀑布又把石宕主景分成了两区,分别代表了佛学文化的两大时期:印度佛教诞生和佛教中国化。从汉白玉经幢进入石窟世界中,只能望到瀑布的第二级。一米多宽的石路两边各是深不见底的清潭,左侧入口屏风状石壁上的九龙喷浴深雕、潭中莲花和小孩铜像,反映了释迦太子出生的典故;右侧中凸的岩壑中,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的大幅线雕图案。两幅精致而简练的石刻作品,反映了佛教在印度的诞生。在内侧岩壑登陡壁栈道,进入另一天地,喻意佛学文化经传布者拔山涉水传到我国之苦旅。上到最高处,第二级瀑布悬挂于“水帘洞”外,过潭上石桥,到达巨舰头部状的岩台上,可居高而览;穿越水帘,延石级而下,到达布植松竹梅“三君子”的观景台俯视,一幅近五百平方米的彩绘石窟浮雕呈现在眼前,这是一幅佛学中国化的巨型历史画卷,体现了山城新昌在佛学史中的地位。瀑布层层下跌,激起巨大的轰鸣声,喻意源远流长的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昌这块土地与印度佛学的激荡中,包容了佛学,最后成为影响深远的一大中国文化。观景台左侧,贴岩而下的三级瀑布右壁上有赴朴初先生题的“禅源”二字,游人会有不解。事实上,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在公元345年发现了这块宝地,隐居石窟,修禅60年,活了110岁,是《高僧传》中最著名的禅修大师之一,比达摩大师到达少室山“面壁”只少早一百多年。新昌大佛寺东晋时实为“般若”、“禅学”并重,今刻上“禅源”二字,当之无愧。沿石级下到石宕底部,在巨型浮雕石窟右侧,进入地下隧道,洞宫中虚幻的无穷殿堂,鉴释了成语“佛法无边”的含义。一出隧道,又别有洞天,先是20米高的鳌鱼观音石窟,附近又有文殊、普贤等四大佛教名山的石窟雕像,这是佛学中国化后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字:
土谷庙村 竺岳兵 佛学中国化
相关文章
•
上官婉儿墓志原石 欣赏
- 2017-01-15 16:17:26 - 点击: 3630
•
唐代中枢三省名称变更简表、官爵简表及其他
- 2014-11-18 14:36:42 - 点击: 2784
•
传统文化纵览
- 2014-11-16 12:25:02 - 点击: 2804
•
唐李绅“龙宫寺碑”毁失成遗憾
- 2014-05-16 10:44:10 - 点击: 4171
•
一程山水一程诗,探寻宁波唐诗之路
- 2014-05-12 09:47:21 - 点击: 4690
•
宁波地铁沿线考古有发现
- 2013-08-21 16:16:05 - 点击: 3903
•
“唐诗之路”三要素
- 2013-08-10 19:09:59 - 点击: 3761
•
推进文化强县之——开发“浙东唐诗之路”宝藏
- 2013-04-10 15:43:51 - 点击: 5030
•
“罪过猛”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思考
- 2012-08-01 18:52:44 - 点击: 4391
•
初探展诰山
- 2012-06-27 19:04:29 - 点击: 6039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和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3077号-1
:::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