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路雨花
诗路春风
关心天下
三言两语论
诗路介绍
诗路概况
诗路词典
学界评论
申遗专栏
个人专栏
诗路内蕴
唐诗之路与山水诗
唐诗之路与佛教文化
唐诗之路与道教文化
唐诗之路与书法文化
唐诗之路与经济文化
诗路书馆
书市
书评
新书见面
特惠精品
精辟论文
购书方法
文化服务
文化咨询
景观创意
唐诗之路文化有限公司介绍
路友之家
公告
路行天下
创作文苑
诗歌散文小说
视频朗诵
摄影图片
诗路论坛
唐诗之路
/
诗路底蕴
/ 成寻与天台山文化
成寻与天台山文化
2008-03-21
kk 浙东唐诗之路 点击: 3457
国学网
成寻与天台山文化
天台山文化研究
周 琦
【提 要】:成寻是入宋日本天台宗高僧,所作《参天台五台山记》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其中最早向日本推介寒山子诗歌、最早介绍天台茶艺、最早保存台州宋代史料,既具台州地方史料价值,又独具中日史料价值。
【关键词】:成寻 寒山子 天台茶艺 台州 日本
【作 者】:周 琦:副研究员,浙江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正 文】: 在长达千余年的天台山与日本文化交流史中,许多日本高僧把“根”留在了中国,成寻就是其中一位,其《参天台五台山记》八卷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名著。因日本《大正藏》未曾收编,国内又未出版此记,故国内学者研究甚微,远不能与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研究状况相比。笔者试从与天台山文化相关的视角加以阐述。
成寻(1011-1081年),俗姓藤氏,为日本天台宗大云寺主,素有入宋之志。1070年,他上奏进行请巡礼天台、五台圣迹,获准后,年已62岁,家中尚有老母。成寻排除干扰,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十五日,率徒众赖缘、快宗、圣秀、惟观、心贤、善人、长明等七人,乘宋商孙忠之船入宋,同月二十六日抵明州。四月至杭州,五月十三日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天台山。接着,他们又能巡礼了五台山等地,历访诸方尊宿,宋神宗曾诏赐紫衣,授“善慧大师”称号。熙宁六年,成寻弟子赖缘、快宗、惟观、心贤等五人归国,携回400多卷佛经典籍。宋神宗托其带回《回赐日本国书》,并赠予金泥《法华经》。成寻留住中国9年,著有《参天台山五台山记》八卷,元丰四年(1081年),圆寂于汴京(河南开封市)开宝寺,敕葬于天台山国清寺院,并为建塔题称“日本善慧国师之塔”。著有《观心论注》、《法华经注》、《法华实相注》等(日本《本朝高僧传•成寻传》)。
与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相比,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也不逊色。他自欺欺人1072年3月启程入宋,至此年6月遣徒赖缘等从明州返回日本这一年多时间内,纵览中国南北,每日从无间断,用日记详细记录了入宋的见闻。全书八卷,共有关10万余字,与《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样,也是研究宋代中日关系及宋代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史料,此记就中日交通角度看,成寻自日本启程,途中测量了日本海和中国海的深度,记述了途中所经的岛名、气象等;就中日文化交流而言,它记述了成寻持赠宋朝当时已佚的各种经籍、日本僧人的佛学著作及日本较为擅长的手工艺品,反映了平安后期日本文化发展的水平。
由于成寻亲历天台山,见闻较圆仁为真切,因而《参天台五台山记》对研究北宋时期的天台山文化具有重大价值。
一、是最早向日本介绍了寒山子的事迹,详细描述了天台山国清寺三贤院(供奉寒山、搭得、丰干)的建筑与台州刺史闾丘胤求贤国清寺的经过。并将禹 所赠《寒山子诗一贴》传入日本,开后代日本僧人携归《寒山诗集》之先河。
寒山子,陕西人,大历(766-779年)年间隐于天台县西七十里之寒岩时达70余年,因自号“寒山子”,与国清寺僧丰干、搭得结为挚友。会昌(841-846年)由天台山道士徐灵府编纂成集并为作序。其诗或善戒恶,或讥讽时态;或寄情于草木虫鱼、山水胜景;或流露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态;或写贫民疾苦,或斥权贵贪婪。语言通俗,风格多样,现《寒山子孙诗集》存诗316首(含新近辑佚)。其诗集何时传入日本,中日学者均以为“不得而知”。因日本藏书家通宪之道(1106-1159年)在藏书目录中已著录《寒山子孙诗一贴》,故推定为南宋以前。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载,成寻于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二十二日朝巡天台山时, 国清寺僧禹 送其《寒山子诗一贴》。翌年一月二十三日,成寻在拟定书籍分送“有关部门”时,嘱弟子回国后,将 《寒山子诗一贴》“进(日本)上治部聊殿”。同年六月其徒赖缘、惟观、快宗等携回佛教经典及其它书籍400多卷,《寒山子诗一贴》也随之传入日本,故通宪之道的藏书目录才有《寒山子诗一贴》这书目。可见,最早《寒山子诗集》传入日本的应是成寻等人。
在日本,寒山子诗受到相当高的推崇。在中国,只有读本而注释存无存。日本却存有近数百多年来多种寒山子孙诗注释本。如日本白隐禅师的《寒山阐提纪闻》、大鼎禅师的《寒山索迹》、连山的《寒山诗手书》与《寒山诗管解》等。20世纪日本又再度兴起《寒山诗管解》出版热。1904年,翻印了日本皇宫图书馆收藏的现存最早版本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国清版本(国清寺住持志南作序),由日本著名汉学家岛田翰作序(苏州《寒山寺志》有摘录);1925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寒山诗集》详注本;1958年,镰仓石井氏私资出版了家藏珍本;同年岩波书店又出版了由入矢义高注释的《寒山诗选》,被编入《中国诗人选集》第一集。这部选集始于春秋下迄五代,只选《诗经•国风》及曹植、李贺、李商隐、李煜等11位诗人的作品,连屈原、谢灵运、庚信、孟浩然、王昌龄、杜牧等人诗作均未入选,这也说明了寒山子诗歌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据日本内阁文库、静嘉堂文库及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等地所收藏的中日《寒山子孙诗集》古版本,竟达17种之多。
寒山还成为日本画家、戏剧家和小说家的创作题材。14世纪,日本禅宗大师可翁宗然曾绘有寒山像,后被印刷成面值50日元的邮票。1987年8月15日《浙江日本》第三版曾刊载载了这枚邮票,日本著名小说家森鸥外根据闾丘胤之诗序,创作短篇小说《寒山拾得》,成为他的代表作。
二、是最早向日本介绍天台山石梁“罗汉供茶”的“分茶”艺术。
天台山石梁方广诗相传为五百罗汉应化之地,明释传类《五台山方外志》引《西域记》云:“佛言震旦天台山石梁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方广寺僧每日以茶供养罗汉,于是产生了“罗汉供茶”的“灵异”事迹。最早详细记载此事的是宋代水利学家罗适(1029-1101年)的《石梁》诗:“茶茶本馀事,留迹示诸方”。宋诗人杨蟠(1017-1106年)《方广寺》诗:“金毫五百几龙尊,隐隐香飘圣迹存”,进一步明确了石梁方广寺“罗汉供茶”习俗的存在。宋名臣贺允中(1080-1169年)南渡后寓居台州,其《石梁》诗:“聊试茶花便归去,杖头挑得晚风凉”,亦指此事。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任台州知州葛宏闻此,率众来到天台山石梁罗汉阁煎茶应供,俄顷见罗汉阁上“四周昼阴深邃处”,亦“有茶花数百瓯,或六出,或五出,而金丝徘徊覆面。三尊尽干,皆有饮痕。”(宋林表民《天台续集》上、下同)葛宏新华社记者赋《罗汉阁煎茶》诗一首:“山泉飞出白云寒,来献灵芽秉烛者。俄顷有花过数百,三瓯如吸玉腴千。”苏轼《赠杜介游赤城》诗:“仙葩发茗碗,煎刻分葵蓼”,亦指此事。
成寻(1011-1081年)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载:
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十八日丁酉。次下(天台)华顶……傍溪行至石梁桥,有大道场。先拜白道猷尊者影像,等身金色。堂三面悬十六罗汉像,烧香礼拜。道猷尊者,第三果人。曩时晋初,中天竺国大那烂陀寺沙门白道猷,远涉流沙,礼五台山。至天台赤城山,降山神之后,寻来过石桥,亲见五百大阿罗汉,礼拜供养,所以安置尊者形象。庵主印成阿 梨出出来点茶……次参石桥,路坂郎廊廿余间。过廊至石枨面临着不亭子,五间大屋也;公家每年供养五百罗汉舍也。先向山礼拜烧香供养五罗汉,次至桥头烧香礼拜……十九日 戌辰时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十六杯,以铃杵真言供养。知事僧惊来告:茶八叶莲花纹,五百余杯有花纹。知事僧合掌礼拜,小僧(指成寻)实知罗汉出现受大师茶供,现灵瑞也。
日本僧人成寻供茶出现的是“茶花”,台州知州葛宏供出现的既有“茶花”,又有“罗汉饮痕”。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所谓茶花,即飘浮在茶上的一层泡沫。陆羽《茶经•五之出》载:
(茶之)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之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至于出现“八叶莲花”、“大士应供”,则是一种独特的烹茶游艺,名为“茶百戏”或“分茶”,约始于北宋初年。北宋初年的陶谷(903-970年)曾游寓天台石梁桥,作为“重重翠嶂耸云端,玉殿金楼缥缈间;对境不容凡俗到,故将飞瀑隔尘寰”的《石梁诗》。其茶文化名作《清异录》载: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分茶”,亦名“水丹青”,宋代诗人成万里、陆游均有诗题咏。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据说,当时有位僧人,名叫福全,精于分茶,有“神通之艺”。他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若同时点四瓯,可幻成一首绝句。至于变幻一些花草虫之类,唾手可得。福全曾自咏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功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即陆羽),煎茶赢得好名声。”
宋代天台宗高僧处谦(1010-1075年)亦是“分茶”高手(《佛祖统纪》卷十三有传)。苏轼在熙宁五年(1072年)出任通判杭州,是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西湖葛岭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天台宗高僧处谦闻讯,特地自南山赶去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轼有《送南屏谦师》诗,记其事。诗云: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腋今安有?
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巧。
苏轼在诗前引言中还说:“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另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北宋史学家刘 (1023-1089年)有诗赠谦师,句云:“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时宰王安石亦有《寄国清处谦诗》:“三江风浪融天台,想见当时赋咏才”,“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可见处谦无论是分茶,还是才名早已闻名遐迩。
“茶百戏”注茶能成“禽兽虫鱼茶草”之形,“分茶”能成诗歌绝句。可见,石梁“罗汉供茶”出现的“八叶莲花”、“大士应供”等,均是“茶百戏”和“分茶”的艺术。成寻记载此事后,荣西、重源、觉心、道元等相继朝巡天台山石梁“罗汉供茶”胜迹,道元遂将“罗汉供茶”的“分茶”艺术传入日本,至今犹存。
三、今已散佚的宋代台州部分珍贵史料赖此以存。
(一)《天台山石桥铭并序》。此铭为唐释元孚所撰,立石于石梁方广寺。圆珍入唐时,曾抄录带回日本(《智证大师将来目录》宋代成寻朝礼石梁时已非原物,系宋释履歌等重立。今已不存,为《全唐文》及《赤城志》、《赤城集》、《赤城后集》等所失载。今据《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爰录如下:
天台山石桥铭并序
唐上都左街宝寿寺、文章应制、内供奉大德、赐紫沙门元孚述,仙都僧利见书。
天台风景与诸邵不同,自古神仙所居之处。非轺车牧伯,则无由适此。元孚(于)元和(806-820)末间游石华顶口砂灵口,双阙琼台,无所不至,乃有《石桥铭》曰:
混茫未泮,孰为化工;挺埴天台,势负苍穹;厥为石桥,宛如晴虹;匪雕匪琢,匪磨匪砻;实地之骨,实天之功;星流碧潭,月悬虚空;绝壁中关,万壑通同;道猷上人,子乔仙翁;更履斯险,轻捷如风;潜虬 飞,洪穴滘泮;惊湍殷雷,奔激吼唤;赴于朝宗。浩浩瀚瀚;拔石移山,崩崖拉岸;山铺翠屏,树缀珠贯,发孙绰才,动相如翰;缅怀兹桥,用伸厥赞。
庆历乙酉岁(1045)闰五月既望,寺僧择息置石
弘农杨鸿举 刊字
寿昌寺监寺掌、御集赐紫体平
寿昌寺主掌、御书赐紫方廷
山门副僧正、监坛选练宗教大师履歌功颂德 重立
(二)天台山国清寺僧如日《赠日本国师成寻》诗、《相送歌》诗各一首。据《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二)载:成寻朝礼国清寺时,该寺“老宿如日”,“年七十二,常作诗咏为一生事”。其《赠日本国师成寻》五言诗云:
经国扶桑外,风涛几万程;人心谁不畏,天道自分明 ;鹏起遮空黑,鳌回似海倾;至应王稽首,宠赐佛公卿。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在天台山学成归国之际,台州刺史陆淳、最澄之师行满等曾作《台州相送诗》十首,收编于最澄《传教大师全集•显示卷论缘起》之中。笔者曾于1990年辑录发表于首期《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1990年第6期中。如日《赠日本国师成寻》诗对成寻不畏“风涛几万程”的重洋之险,而入宋求法的坚定信念,表示了钦佩之情。此诗为成寻入宋至天台山求法所记的唯一的一首诗。《全宋诗》和台州诗歌总集《天台集》以及台州历代诗选《三台诗录》均未收编,因而弥足珍贵。
此外,成寻临别天台山国清寺时,如日还作《相送歌》三首以赠:
其一:“六处尘忘见性空,不须吊起悲风。古今贤达皆明比,还似南柯一梦中。”其二:“不生不灭谓无生,百岁光阴镜里形。三昧炎炙无主物,百年千后不知名。其三:“临行一句付儿孙、不用悲号送出门。丝发不移真寂处,木奴从此不开言(见该记卷二)”。
《相送歌》三首既反映了如日“性空假有”的佛教思想,又体现了大乘“法我两空”豁达的生死观。成寻虽为日本僧人,而无“小乘”的“国籍观念”,最后归葬天台山国清寺,把“根”留在了中国,亦是这种大乘精神的体现。
(三)记载了宁、台、温三州科举乡试和天台、临海两县界的宋代历史信息。
北宋时期的台州儒学进入发展期,这在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二)中亦有所反映: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十七晶,成寻在台州州治临海办理入京手续,恰逢“明州(宁波)秀才四人来宿”,成寻问及来由,“答云:明州、台州、温州三州秀才并就台州比试御试,取三人作官。五百人秀才中,只取三个给官。天下州、府、军、镇秀才约20余万人,春间御前比试,只取三百人作官,约千中取一也。”有关台州科举情况记载甚少,成寻找记载实属“凤毛麟角”。其中透露出两点历史信息:其一是因台州居于宁波、温州之中,成为当时“浙东沿海片”的会试中心,这容一个侧面反映了台州儒学的发达。其二是说明了当时录取率在千分之表达式右,比例并不高。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仍迫使大批儒生“皓首穷经”。这从另一侧面隐隐地透露出成寻对科举制度弊端含蓄的批判。
自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设立台州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回浦县(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以来,经数千年之沧桑,行政区划亦变动不居。今临海大石百步村,因相传宋代天台张伯端羽化于此村有之百步岭而名闻遐迩。但宋代的百步并非属于临海而属于天台。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载: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廿六日,成寻朝礼天台山后,初次由天台至台州(临海)办理入京事务,“从(国清寺)过四十五里至百步宿”;“二十七日(丙午)天晴,卯时出百步,过五里入临海县……申时过五十里至丹岳驿永福院,石色赤故名‘丹丘’也。山以赤岩叠。过一里州朝京门,到国清廨院,有元表白从国清寺来会,告云:台州是屈母龙王宅,地名丹岳,水名灵水,山名小固山,城名白雪城。去天台县九十五里,章安寺者在临海县东”。
以上表明,北宋时期的百步就属于天台县,直至明代。这在《民国台州府志•金石考》(卷九十七)中亦有记载:“《重修紫阳仙坛化身处碑》,右碑在天台县百步岭。高八尺五寸,广三尺四寸,额篆书‘重修紫阳题诗碑记’八字,径四寸五分,七绝一首,连题四行,诗前二行十二字,末行四字,款及年月四行,台州府推官长洲张滂立,隆庆元年(1571年)五月。”至清代百步才归入临海静安乡(新编《临海县志》)。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参天台五台山记》史料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不仅蕴涵着宋代台州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还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友好见证。今值中日恢复邦交三十五周年之际,对它进行研究,更有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
成寻与天台山文化
相关文章
•
长生 不老术
- 2012-07-26 15:42:13 - 点击: 2538
•
千年桑皮纸的今生
- 2012-03-23 09:49:27 - 点击: 2603
•
孟浩然欲定居浙东
- 2012-01-31 21:36:19 - 点击: 2684
•
论谢安“东山再起”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渊源
- 2011-01-09 16:06:08 - 点击: 3943
•
唐代诗人与浙东山水的渊源试论
- 2011-01-08 20:35:35 - 点击: 4754
•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
- 2010-11-25 12:14:03 - 点击: 3446
•
唐诗之路与唐代浙东经济
- 2010-10-23 21:12:00 - 点击: 11389
•
智者大师与沃洲刍言
- 2010-09-30 15:10:30 - 点击: 3129
•
《行迹考 》目录选登
- 2010-09-29 16:59:01 - 点击: 4884
•
唐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 2010-06-18 06:26:58 - 点击: 4341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和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3077号-1
:::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