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路雨花
诗路春风
关心天下
三言两语论
诗路介绍
诗路概况
诗路词典
学界评论
申遗专栏
个人专栏
诗路内蕴
唐诗之路与山水诗
唐诗之路与佛教文化
唐诗之路与道教文化
唐诗之路与书法文化
唐诗之路与经济文化
诗路书馆
书市
书评
新书见面
特惠精品
精辟论文
购书方法
文化服务
文化咨询
景观创意
唐诗之路文化有限公司介绍
路友之家
公告
路行天下
创作文苑
诗歌散文小说
视频朗诵
摄影图片
诗路论坛
唐诗之路
/
诗路底蕴
/ 陆羽卒年〔作者竺济法,转自嵊州论坛踏雪无痕〕
陆羽卒年〔作者竺济法,转自嵊州论坛踏雪无痕〕
2007-06-08
kk 浙东唐诗之路 点击: 2809
嵊州唐碑墓志铭与陆羽卒年(转帖)
-- 发布时间:2006-8-17
11:
--
嵊州唐碑墓志铭与陆羽卒年
作者:《经理日报》社 ,上海 竺济法
摘要:经综合研究分析,嵊州唐碑墓志铭应是茶圣陆羽手笔。这不仅仅是发现了 他的一篇佚文,重要的是将改写他的卒年——至少后推两年。
1982年,浙江嵊州(原嵊县)市南15公里毫石乡大岩坂出土一块唐代墓志铭——《唐故云骑尉吕公夫人周氏墓志铭并序》,署名为“沙门鸿渐述”。一些茶文化书刊曾对此作过报道或评述,有的认为这是茶圣陆羽手笔,有的则认为陆羽从未用过“沙门”名号,不可能是陆羽手笔。但两种观点都比较简单,没有从深层次挖掘、考证,碑文亦未公之于众。此碑是否出自陆羽手笔,不仅仅是发现一篇陆羽佚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事关陆羽的卒年,意义重大。目前比较公认的陆羽生卒年是733—804年,《辞海》在804前加了一个“约”字,这是非常科学的,说明他的卒年存有疑问。
陆羽字鸿渐,湖北天门人,出身弃婴,
卒于浙江湖州。著有《茶经》三卷,被誉为茶圣、茶神。据笔者了解,他的卒年是根据欧阳修《新唐书·陆羽传》“贞元末,卒”得来的。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大概而已,并不说明准确的年份,因为“贞元末”并不确指贞元最后一年。以贞元为年号的共有20年(785-804),古人记述年份有时不甚确切,而是以某年号的初、中、末表示,如“贞元中”,并非确指贞元十年(794),而是指贞元十年前后。因此贞元年号的最后几年都可理解为“贞元末”。这说明陆羽没有确切的卒年,也许是他晚年交往不多,我们无法从他与好友故旧的唱酬中找到佐证或反证。
墓主周氏是唐永贞元年(805)九月十日病逝的,安葬却在同年十二月七日,墓志铭则是安葬之后写成的,起码是在同年年底或翌年年初完成的。因此,如果此墓志铭出自陆羽手笔,则他的卒年至少后推两年——元和元年(806)他还健在人世。
2003年5月中旬笔者专赴嵊州,看到了这一墓志铭的拓片,共23行400多字。兹将全文引录如下:
唐故云骑尉吕公夫人周氏墓志铭并序
——沙门鸿渐述
夫人汝南周氏晋尚书左仆射 之裔孙,皇朝处士倩之女也。夫人天姿 慎,敦行礼节,清冲彻于和稷,仁惠侔于凯风。初笄结缡,方其日信。椒花明事,姑之赞礼。敬有佐夫之贤阃,教不必八荀倾泻,宁唯二谢。及府君没后,操行弥于屈体,卑牧勤无告劳,雪宴秉于春敷,雷池诫于清节。奄以永贞元年九月十日寝疾而终,春秋八十二,鸣呼哀哉。
夫人贞而有礼,哀而不容。满座珍馐,肯舍江流之味;在身衣服,那簪蒿之微。可谓德泰绵乡,名封石窖。是年十二月七日,附葬于礼让乡新亭里小圩村陶燕山,迩先夫之茔,礼也。长子上柱国,才名于世,行穆于家,皎;次乡贡开元礼州学助教,琬,贾中丞改名德彝;次太清观道士,希言;次金吾兵曹,伯诚等,长号不闻,灭性无补。孝子皎等追蓼莪之息,痛襁褓之怀,恐陵谷迁变,乃命员石,以记遗芳。铭曰:
卿族济济,令闻锵锵。
联华继美,其家遂昌。
子必均授,衣无我裳。
夫乃先殒,闺乃又孀。
阅 水东驰,崦光西晚。
电火空飘,丹炉不转。
道门妙入,迹留生代。
爱子临诀 ,展车山 。
慈亲无奉,渺然天际。
龟谋林麓,马鬣泉涂。
新亭燕岭,得之贤夫。
银蚕不织,石兽长伏。
何年路断,何代松孤。
千秋万载,永奠寒鱼。
墓志铭刻在约50公分见方的粉红色碑石上。据嵊州文管处同志介绍,出土后曾被当地农民用作磨刀石,留下了数处磨刀痕,1984年才被收到县文管处保存,因此个别字迹已无法辨认。另外由于笔者古文基础差,一些断句,标点不合文意,敬请专家指正。
结合陆羽当年的行踪,笔者经过综合分析,认为此铭出自陆羽手笔,理由如下:
一、嵊州产茶历史悠久,陆羽曾到嵊州考察、交游嵊州古称剡县,汉代建县,唐代属浙江东道越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唐代茶产区之一。剡县位于曹娥江上游,剡县内的曹娥江称为剡溪,与陆羽有“缁素忘年交”之称的著名诗僧皎然,曾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盛赞能使他“三饮便得道”的剡溪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
虽然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没有直接写到剡溪茶,但在《茶经·七之事》中却引述了南朝志怪小说《异苑》中记载的剡县陈务妻以茶祭祀古墓得厚报的传奇故事。这一故事说明,剡县早在南朝就有了饮茶用茶的记载。
在陆羽仅存的几首诗作中,其中一首是《赴剡溪暮发曹江》,又称《会稽小东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南朝王徽之曾有雪夜泛舟剡溪访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佳话,陆羽选择一个月光皎洁的寒夜溯江赴剡,显然是在追寻“昔人”王徽之的潇洒意境。诗中虽然没有写到剡溪茶,但可以想象视茶为生命的陆羽去剡县不可能不问茶事。
上述事例说明,陆羽考察过剡溪茶,熟悉剡溪茶事,可以想象他在当地是有交游好友的。
二、陆羽长期生活在佛门,“沙门”署名可以理解
据《辞海》注释,“沙门”系佛教术语,系梵文Sramana音译“沙门那”的略称,另译“桑门”,意译“息心”或“勤息”、“修道”等。表示勤修善法、息火恶法之意,原为古印度各教派修道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僧侣。
对陆羽作唐碑墓志铭持否定态度的人士认为,在陆羽诸多的别号中,从未用过“沙门”的署名。二是陆羽没有受戒出家,因此不能自称“沙门”。
关于别号问题,鉴于陆羽著作大多已散佚,后人已无法知晓陆羽究竟用过多少别号,我们现在看到的陆羽别号,只能说是他用过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看到过的别号。
陆羽能否自称“沙门”?笔者以为根据陆羽的经历,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他从小由寺院收养,在寺院长大,在湖州苕溪时借宿皎然妙喜寺,至南京访茶住栖霞寺,去苏州访茶住永定寺,到杭州寓居灵隐寺,在洪州住过茶山寺、玉芝观。死后长眠杼山时,还与皎然灵塔相望。可见陆羽是以寺院为家,以僧侣为伴、半僧半儒、超然脱俗的佛门处士。按照“沙门”的本意,陆羽也是当之无愧的,只是他没有经过严格意义的受戒。他自署沙门,也可以理解为他对佛门的敬仰与怀念。
虽然已知的陆羽名号与佛门无关,但他的好友戴叔伦曾写诗尊称他为“上人”:《岁除日奉推事使牒追赴抚州辨对留别法曹陆太祝处士上人同赋人字口号》(《全唐诗》卷274)。众所周知,“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可见当时还是有人视他为僧人的。
还有人认为,唐代称“鸿渐”的知名人士不只陆羽一人,收入《全唐诗》的就有官至宰相的河南濮阳籍杜鸿渐和安鸿渐(生平不详)两人,不能说明此“鸿渐”即彼“鸿渐”。但反过来说,如果说陆羽与沙门无关,那么这两人更与沙门无关。另外,从反证法来说,如果没有证据表明此铭出自另一位“鸿渐”之手,也应该视为最有可能的作者即陆羽。
三、墓主与陆羽身份相符
据墓志铭介绍,墓主周氏出身名门,祖上曾当过尚书,父亲是与陆羽一样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处士,夫君是相当于正七品的勋官云骑尉,长子是勋官武官上柱国,二子、四子也各有功名,是一位颇有身份的贵夫人。一般来说,墓志铭的作者大多与墓主是知旧故交或身份相当的,陆羽与墓主可说身份相当,尤其是周父与陆羽同为处士,说不定陆羽在考察茶事之余,还与他诗文唱酬,多有交往呢。
四、墓志铭文笔精炼优美,出自名家手笔
纵观墓志铭全文,虽然没有名言佳句,但文笔简洁精妙,优美流畅,记人叙事洗炼老道,可视为名家手笔。如行家能将此文与陆羽其它诗文研究比较,从文风上找出相似之处,则更能说明问题。
墓志铭碑刻为行楷,书法老练。碑志特别说明此铭系“沙门鸿渐述”,说明碑刻只是由陆羽口述,而非他的手迹,这与当时陆羽年迈书写不便也是相吻合的。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不能因为没有看到过陆羽“沙门”的别号就轻易地否定嵊州唐碑墓志铭就不是陆羽所作,而应加以综合研究分析。笔者抛砖引玉,期望有关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以证实茶圣陆羽的卒年。
(通联:201100上海莲花南路588弄未名园18号801室)
-- 作者:上林湖
-- 发布时间:2007-4-20 14:24:31
--
我在绍兴也找到一块“沙门鸿渐”述墓志铭,年代还要晚一两年
-- 作者:上林湖
-- 发布时间:2007-4-20 14:37:57
--
给看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关键字:
陆羽卒年〔作者竺济法,转自嵊州论坛踏雪无痕〕
相关文章
•
长生 不老术
- 2012-07-26 15:42:13 - 点击: 2538
•
千年桑皮纸的今生
- 2012-03-23 09:49:27 - 点击: 2603
•
孟浩然欲定居浙东
- 2012-01-31 21:36:19 - 点击: 2684
•
论谢安“东山再起”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渊源
- 2011-01-09 16:06:08 - 点击: 3943
•
唐代诗人与浙东山水的渊源试论
- 2011-01-08 20:35:35 - 点击: 4754
•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
- 2010-11-25 12:14:03 - 点击: 3446
•
唐诗之路与唐代浙东经济
- 2010-10-23 21:12:00 - 点击: 11389
•
智者大师与沃洲刍言
- 2010-09-30 15:10:30 - 点击: 3129
•
《行迹考 》目录选登
- 2010-09-29 16:59:01 - 点击: 4884
•
唐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 2010-06-18 06:26:58 - 点击: 4341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和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3077号-1
:::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