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 / 诗路底蕴 / 中国佛教最早放生池与放生池碑记(节选) 王及
中国佛教最早放生池与放生池碑记(节选) 王及
2007-05-23    kk    浙东唐诗之路    点击: 3402

   中国佛教最早放生池与放生池碑记(节选)
——台州崇梵寺智者大师放生池考
王及

   

放生是人类天性好生,悯及于物.在我国此举甚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列子·说符》:  郸之民正旦献鸠于赵简子,简子厚赏而放其 鸠。客问其故?日: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佛教之放生,见于《金光明经》述流水长者救鱼,十千天子报德。从时间上说,赵简子与释迦牟尼的生活时代相近,但从规模来讲,还当  以佛家为大。

  《金光明经一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叙述释迦牟尼告诉菩提树神:那时流水长者在天自  在光王国内治病救人,解除众生无量苦患,受诸快乐。大众一心向善,修行布施,长者普遍得到国人的感谢尊重恭敬。于时长者有妻名水空龙藏,生有二子,一名水空、二名水藏,长者带 着两个儿子游历各个城邑和村落,最后来到一处快要枯水的大水泽边上,见到大批的虎狼狐犬鸟兽等食肉动物都朝着一个方向奔去。长者心想,这些动物为什么都朝一个方向,我要跟 着跑过去看看。走近了一个水池边,池水快要 枯渴,池中有许多鱼,原来这些动物是为了这些鱼而来。长者见此,已生大悲心。这时有树神现出半身,说道:善哉!善哉!这鱼可怜,你可 给它水,是这个缘故,号你的名为流水。还有二缘,名为流水,一是能流水,二是能与水,你今应当随名定实。长者又问树神道:这池中有多少鱼?树神答言:其数具足足,满十千。

此时空池为日所晒,水越来越少,十千鱼看看将死。于是长者四处奔跑寻找水源,结果找到了一条大河,原来是一批恶人想捕获池里的鱼,把上流的源头堵塞,决开另一水道,而水道地势悬险。修治需要90天时间和上千上百人工。于是长者急忙返回,去见国王,说明为了救鱼,要向大王借20头大象,背水去救鱼的命。国王同意了长者的请求。长者和他的俩个儿子赶着20头大象,又从城里借了盛水的皮囊迅速到上流决口处负水,把水倒向池中,池水倒满后,长者顺着池边行走,而鱼亦跟着他行走。长者想,鱼为什么跟着我?必定是因为饥饿,要向我求吃的。长者叫他的儿子赶一头力气最大的象到家里去,把可以吃的,包括父母要吃的,妻子奴婢要吃的食物都载到这里来。儿子把食物运到,长者非常高兴,把食物散向池中与鱼吃。然后长者向鱼说法,解说十二因缘,称说宝胜如来名号。并入池水之中,为诸鱼说深妙法,行菩萨道,作誓愿:若众生,于十方界,临命终时闻我名者,得上生三十三天。又一再解说因缘佛法。

    而后长者及其二子还家,复于后时宴客聚会,醉酒而卧。此时大地震动,十千鱼同日命终。鱼命终后生忉利天,鱼等想:我等有什么因缘,能生于忉利天中?又互相说道:我等前在阎浮提内堕入畜生道中,变为鱼身。流水长者与我等水及饮食,又为我等解说甚深十二因缘,并称宝胜如来名号。以此因缘,使我等得生此天,是故我等要到长者那里报恩供养。此时十千天子从忉利天下阎浮提,至流水长者家。这时长者在楼屋上露宿而眠,这十千鱼变成的十干天子把十千真珠编织而成的天妙璎珞放在长者的头边,又以十千放在足边,十千放在右胁边,十千放在左胁边,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堆积至膝上,弹奏各种天乐发出美妙的声音。阎浮提中的人都从睡眠里醒来,流水长者也从睡眠中醒来,那十千天子在天空中飞腾游行,天自在光王国境内处处皆雨天妙莲华,诸天子又到原空泽池上散发如雨天华,并返回忉利天宫享天国之乐。

    第二天,国王问诸大臣,昨夜天空中如此美妙,是什么原因?大臣答道:昨夜是忉利天诸天子于流水长者家散发了四十千的真珠璎珞及无法计算的曼陀罗华。于是国王叫大臣请长者来到王宫,国王问长者,昨夜的美妙景象是什么原因?长者回答道,那是十千鱼儿生命已终。国王道,可遣人前去看看。长者遣其子去池边,只见池中的曼陀罗华堆积水面,其中诸鱼都已死去。儿子回报父亲,长者再回报国王,国王听后,心生欢喜。

    这时释迦牟尼告诉菩提树神:你要知道,那时的流水长者,就是现在的我;大儿子水空,就是现在的罗喉罗;小儿子水藏,就是现在的阿难;那时的十千鱼,就是现在的十千天子。就因有此缘故,我今天为他们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那时树神现半身者,就是现在的你。

    佛教东传至中土,迅即与中国的民俗风尚结合。译经传布,《金光明经》译自北凉昙无谶(385433),译时当与东晋末期相近,随着此经的流行,放生活动作为奉佛行为的一部,时有举行。如《南史》载,梁武帝时,谢微为放生文,见赏于世。又《艺文类聚》载,梁元帝(522555)时,荆州有放生亭碑。可见此时即开始有了应时、应地的放生活动,但未见有固定的场所作为放生池。

    而正式把一水、一池作为固定的放生池,并发展成为佛教寺院的附属建筑,则还当以智始。智的这一大功德壮举,也是起源于《金光明经》,作为佛教天台宗经典教论之一的《金光明经》,是智深加研究探讨的,也是智宣讲佛教经典的重要题材,这本佛经中记述的通俗易懂的故事,那流水长者放生得报,并且这就是伟大的如来佛祖的本人故事,故事的本身优势能更有效地打动善男信女的心。著名的《金光明经玄义》和《金光明经文句》中的对这本佛经的解释,就是智的教义宣讲实践,而后由灌顶根据智所述整理而成书的。智从赎买一所沪梁开始,至实现最终把整个椒江水系作为放生池,也是以《金光明经》作为从理论到实践的依据。并取得成功,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开端。椒江水系流经今台州的椒江、黄岩、临海、天台、仙居数县,上流还有今绍兴的新昌,金华的盘安、永康,丽水的缙云,其范围之广,亘古仅有!

    此后,唐肃宗李亨于乾元二年(759)敕天下建放生池,颜真卿于《湖州放生池碑》中载:“……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池,始于洋州兴道,迄于舁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恩沾动植,泽及昆虫,发自皇心,遍于天下。(《忠义堂帖》)

    《陔余丛考·放生池》亦载:放生本于佛家戒杀之义。唐乾元中,命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颜鲁公碑云: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护。宋天禧中王钦若奏,以杭州西湖为祝圣放生池,郡守王随记之。东坡奏,西湖不可废者五,此其一也。其状云: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而各大寺院之附建放生池,每于四月八日佛诞日放生。诸善信亦于每年三节,即岁终,夏满及父母忌辰时放生,以结法缘。

    今台州湾口海门,即是以北岸小圆山与南岸牛头山对峙,状如海门而名;而椒江,由以江两岸小山相对如椒而称。从地质考察普查资料看,现沿江一带,都为涂地涨出而成。故早年普光塔院当距江不远,印证上述资料中灌顶所述的智者到章安,以资财先买一座沪梁,永为放生池。道宣在智频传中所述的因为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词甚悲楚,览者不觉堕泪。和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中的初,智于寺南()建放生池,且造阿育王塔,号普光塔院。道宣初唐人,距陈、隋不远。而陈耆卿虽南宋人,然家住章安,此塔院放生池必经亲见,耆卿箸名史笔,《嘉定赤城志》为一代名志。可证这座放生池是智买一座沪梁之近处和后来立碑之所在地,并且是当时整个椒江水系放生池的总汇代表处所。

    普光塔院历经重修,至北宋景韦占三年(1036),监台州商税、骁骑尉慎镐和临海县知县范师道等重修塔院并建造新塔,立有《台州海门普光塔院碑记》,记述修建过程。清道光时阮元修《两浙金石志》,收入此碑。民国《台州府志·金石考》中亦载有此碑。碑失于文革时。·

早期崇梵寺,以其是智者著名道场,又是智者大师放生池代表处所,故为台州椒北一大名胜,寺宇宏大,僧侣众多,香火鼎盛。可惜的是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了抵制郑成功、张煌言的反清复明斗争,颁发迁海令,迁沿海三十里居民人内地,房舍拆毁,构筑木城为界,民不许出界外一步。崇梵寺属于被迁弃之列。迁海以后,沿海百业俱废,民生凋弊,百姓苦不堪言。至康熙复界以后,才有僧寂星于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崇梵寺,但是再也不能恢复到以前的繁荣和旧时规模了。然放生池尚存旧时面貌,自法华山西南坡下转弯成u形,中间有亭有碑。文革以前,崇梵寺尚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东西偏殿等建筑,放生池经平整土地,填掉外环一段,仅存一长河状。文革以后,仅存大殿石柱和偏殿五间。20世纪70年代后期台州发电厂兴建,于放生池南建电厂宿舍楼9幢,寺址为前所村罐头厂所占,后电厂建幼儿园,放生池西段被划入占用,仅存部分池面。

    徐孝克的《天台山修禅寺智禅师放生池碑文》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的放生池碑。碑早佚,文存于章安灌顶的《国清百录》一书之中。而作为中国佛教最早放生池的智者大师放生池,虽只余一小池,然尚存于台州崇梵寺。

崇梵寺后法华山,山名亦当起源于佛教经典《法华经》,而《法华经》是佛教天台宗的主要教义根据,故天台宗又名法华宗,足见是山是地之渊源所自,且此山累代禁坟,山上林木蓊郁,至今不见一墓,亦足见当地群众的虔诚宗教信仰。

    近年来,崇梵寺已复归宗教使用,去年已恢复大雄宝殿,放生池亦将规划修复,计划中尚将恢复放生池碑,是亦为盛世兴佛之一大盛事。

[摘自《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第四辑]
 
 
关键字: 中国佛教最早放生池与放生池碑记(节选) 王及
相关文章
长生 不老术 - 2012-07-26 15:42:13 - 点击: 2425
千年桑皮纸的今生 - 2012-03-23 09:49:27 - 点击: 2451
孟浩然欲定居浙东 - 2012-01-31 21:36:19 - 点击: 2551
论谢安“东山再起”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渊源 - 2011-01-09 16:06:08 - 点击: 3637
唐代诗人与浙东山水的渊源试论 - 2011-01-08 20:35:35 - 点击: 4508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 - 2010-11-25 12:14:03 - 点击: 3185
唐诗之路与唐代浙东经济 - 2010-10-23 21:12:00 - 点击: 10861
智者大师与沃洲刍言 - 2010-09-30 15:10:30 - 点击: 2995
《行迹考 》目录选登 - 2010-09-29 16:59:01 - 点击: 4663
唐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 2010-06-18 06:26:58 - 点击: 4042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5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是的, 奉化那边的叫剡源溪.本文曾在省方志刊物上发表.奉化有学者并无异议.
剡源溪也是文化底蕴很深的古溪, 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剡源溪发源于新昌.新昌与奉化山水相连,人物相通.
2007-04-16 14:07:17 唐佳文
谢谢唐先生赐教!照此说来,奉化那边的溪原是“剡源溪”。 2007-04-16 10:33:59 张嘎
奉化有剡溪最早见于清.可能是由于书的篇幅关系, 把中间那个"源"漏了. 2007-04-16 08:17:56 唐佳文
奉化那边原本是剡源,不知因何改剡溪。 2007-04-15 21:23:00 张嘎
这个建议很好啊! 2007-04-15 19:13:36 氧吧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1.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3.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4.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5.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6.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3077号-1:::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