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唐诗总集
2006-12-31    本站    浙东唐诗之路
打印自: 唐诗之路
地址: http://www.cntszl.com/listshow.aspx?id=399
唐诗之路唐诗总集

              

书名:唐诗之路唐诗总集
作者:竺岳兵  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7-5034-1428-6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
定价:全3册定价91元,本册46.00元
汇款地址: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永安巷6号  竺岳兵
邮编:312500
银行帐号:1211 0281 0110 0992 566*
E-mail:zhuyuebing@163.com    xcyxj68@163.com
联系电话:0575-6560709
传真:0575-6027224

  



 

    本书共收与浙东有关的唐诗约1500多首,附有《唐诗之路路线图》。诗篇按路线图上的名胜古迹(条目)依次排列,条目下备有说明。旨在让读者身历其地,追溯历史,不仅使读者有与古人把臂而同行之感受,同时相信读者读着这些唐诗,会使自己的精神状态新鲜有力,富于生气,陶冶出更高的情操!
    中国被称为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这国度中最绚丽的花朵。“唐诗之路”,无疑是唐代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本书不仅有着现实性和实用性,而且它将永远启发着一代一代的人们。
    本书由竺岳兵先生编著,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采民作序。             



《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序一

周勋初

浙东之地,风景佳丽,人文荟萃,向为历代士人所艳称。考其原始,则与北人南下有关。五胡之乱,西晋复灭,中原的士大夫纷纷前往江南避难,继而又往浙东寻求安居。一到山明水秀之乡,自然心旷神怡,掩抑不住满心的喜悦。丘迟《与陈伯之书》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其意即在以此良辰美景劝导北去的友人归来。
《世说新语》上屡记东晋名流对浙东山水的赞美之词,《言语》篇曰:“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又“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可见众名士对此地景色的倾倒了。
南朝各代,文人雅士一直于此出没,留下了许多嘉话,于是此地以其自然景观吸引人外,又增加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吸引后人的关注。
诗仙李白出峡东下,有诗云: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按伯2567敦煌唐诗选残卷亦录此诗,题作《初下荆门》,可知他离家而进入中原大地之后,立即就想到剡中游览,说明这一地区对他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奇怪的是,李白在此之前一直生活在中国的西部,与东方间隔颇远,又无亲友在那里居留,为什么一开始就想“东涉溟海”了呢?
李白因家世的原因,受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与文化影响至深。他“一生好入名山游”,浙东之地,山山水水留下了众多名士的足迹,也触发了许多名篇的产生,这些当然会对李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李白诗文中常是咏及谢灵运等人之轶事,备致仰慕之意。我们也应注意的是:剡中的许多名山都与道教中的神仙有关。浙东本是神仙的家园,这些当然也会对笃信道教的李白产生影响。《天台晓望》中说:“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可见浙东之地,景色之美与神仙之异对他产生了双重的影响。
与此类同,浙东又是佛家的圣地,沃洲山对白居易的吸引力,犹如天台、天姥之于李白,从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文。
自唐初至唐末,诗人如过江之鲫,前往浙东游览。他们的心态与李白、白居易类似,陶醉于浙东的山光水色,迷恋于佛道二教的传说与踪迹,仰慕南朝文士的文采风流。
随着浙东地区的进一步被开发,更多景点与神灵之区被发现,唐代诗人笔下的诗篇,见诸吟咏而涉及的地区也就这超南朝,这就为浙东地区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更使这里的山光水色进一步扬名于世。人们阅读这类诗篇,可以帮助观赏者领略其地景色之秀美,传说之奇异,以及诗篇措辞之佳妙,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但这些吟咏浙东山水的诗篇,散落各处,人们不易遍览。随着浙东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人们对这类读物的需求更形迫切。竺岳兵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极为深厚的感情。他又热爱唐代文学,为此毅然担当起了辑录唐人吟咏浙东山水诗篇的任务,且按各个景点分别安排,读者按类索骥,即可在领略良辰美景之馀,通过前人的生花妙笔,提高欣赏者的水平和情趣。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自当受到社会上的重视和欢迎。预见此书定将不胫而走,成为旅游事业中的一朵奇葩。

周勋初先生简介: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副组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著作有《周勋初全集》等20余种(余略)。


 序二
 张采民

竺岳兵先生是我的长辈,也是我的挚友。我们之间的交往是从1988年开始的。那一年的5月,我受郁贤皓先生的委托,陪同日本高级进修生寺尾刚先生(日本早稻田大学松浦友久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跟随郁贤皓先生进修)去浙东考察。竺先生是浙江新昌人,又是郁先生的朋友,因此这次考察就请他负责接待。竺先生亲自陪同我们考察了“唐诗之路”,特别是李白在浙东的行踪及活动,从而顺利、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考察活动。这次接触,竺先生待人之朴实、诚恳、热情,办事能力之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此之后,我们开始了比较频繁的交往。我又先后两次去浙东参加学术活动,他也多次来南京,互相之间的书信来往、电话交流就更多了。由于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他的人品我是很敬重的,因此我们之间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竺岳兵先生是一位事业心极强的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有意义的事,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他原来是做建筑、旅游工作的,后来对浙东区域文化,尤其是唐代诗人在浙东的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毅然地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成了一位真正的专业的研究人员了。浙东的人文景观、人文资源十分丰富,这个专题的研究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浙东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竺先生的生活很清苦,身体也欠佳,但却把全部的精力和物力都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去了。竺先生还是一位十分勤奋、谦虚的人。他十分重视文献资料的收集、考订和利用。为了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没有节假日,夜以继日地翻阅了大量的诗集文集、史料笔记及方志和碑志,尽量使自己的观点坚实可靠,具有说服力。由于自己从事学术研究是半路出家,所以他十分注意向专家求教,不论长幼,也不论地位高低、名气大小,只要对方说的有道理,就虚心采纳。经过了二十多年孜孜以求的艰苦探索,他在浙东区域文化研究中成绩裴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唐诗之路”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影响很大,很快就得到了专家的普遍认可。这一重大发现,为推动浙东区域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即将正式出版的“浙东唐诗之路丛书”就是他二十多年来浙东区域文化研究的总结。其中《唐诗之路综论》、《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是两部有学术含量的专著,另外的一部就是本书--《唐诗之路唐诗总集》。
《唐诗之路唐诗总集》的编写,显示了作者的学术眼光和学术功底。要把与“唐诗之路”有关的唐代诗歌全部搜罗完备,是一件十分复杂、困难的事,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考订工作。但是由于有了《唐诗之路综论》、《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这两部著作为基础,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了,因此这件事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唐诗之路唐诗总集》所收作品齐全、可靠,编排也新颖、合理。该书的出版既展示了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又为后人研究唐诗及浙东区域文化提供了便利,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竺岳兵先生多次约我为《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写篇序,按理说我是没有资格写这篇序的,但考虑到我们之间多年的交往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却之不恭,也就勉为其难了。值此书付梓之际,说了以上一些话,就算是对竺先生所托的一个交代吧!

张采民先生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有《建安七子诗笺注》、《新绪先秦诗歌三百首》、《融合与超越》、《古文研读法》等著十余种(余略)。

自序
竺岳兵

昔诵北宋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在钦偑他学识富博、蒐集周到之余,对他在《自序》中说的“予尝恨诗书之阙亡,使善恶之戒,不详见于后代者”之语,颇罔知所云。心想浙东素称名区、文物衣冠之邦,何言“诗书之阙亡”哉?
后读唐诗,始知浙东乃中国山水诗、画之滋生地,佛教中国化时期和道教巩固、充实时期之中心地,亦为唐代诗人心中的乐园。
对于这一特异文化现象,我曾以“唐诗之路”为题发表论文,作了概括和集中。
同时亦知,孔公之恨,当是士林至诚之恨!可惜彼时尚无《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可征,志书经籍亦不如今日之完备,以致在他编辑的《总集》中,唐诗仅百篇。此后,南宋李庚、李兼编纂的《天台集》,唐诗亦仅存200余篇。然在管见范围内,更可惜的是:自孔公、两李之后,至今已近千年,仍然只有《会稽掇英总集》和《天台集》这两部分别辑录会稽、天台山两地的诗歌集,除此之外,还不曾见有一部浙东区域性的(今宁、绍、台、舟四市地)诗歌集,以致许多前人之清芬,几被历史淡忘。今愚也不敏,赖本社同仁之协助,特于编撰《唐诗之路综论》、《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之后,辑录有关浙东唐诗之路的唐诗1505首,并按唐诗之路路线,依次编排成集,名曰《唐诗之路唐诗总集》。
我想借孔公延之的话,以殿本文。他在《自序》中说:“噫!随珠和璞,流俗乎?冥眛久矣!一旦钩索宝聚,夸示来世,神光灵气,炯然在目,东南之美尽矣!阙亡之恨消矣,所以然者,庶几无负作者之用也。”

二○○三年九月十一日

 

关键字: 唐诗之路唐诗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