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谈唐诗之路
2014-03-17    KK    唐诗之路
打印自: 唐诗之路
地址: http://www.cntszl.com/listshow.aspx?id=3562
专家学者谈唐诗之路

自竺岳兵先生首倡“唐诗之路”后,海内外很多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纷纷寄函给他,对“唐诗之路”的地位、价值、开发、意义及相关的学术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评说,并提出了不少建议,这对于开发和利用“唐诗之路”,振兴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是颇有启迪作用的。

──编者按语

 

1、“唐诗之路”在国内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黄丕谟(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版画家协会副会长、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教授)

“唐诗之路”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工程,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交流,提高浙东声誉,振兴地方经济,本人愿意为此作出贡献。

199163

 

戴盟(浙江省诗词学会会长)

收到《唐诗之路资料选编》,读后颇有启迪。这一研究开发是大有可为的。这一“诗路”在历史上,为海内外交流曾作出很多贡献,尤其和日本等国。如果有必要,省诗词学会可以配合做点研究工作,稍尽绵薄之力。

1992年元旦

 

罗宗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诗之路学术讨论会所拟进行之地,不惟为唐诗之路极好胜地,且亦为东晋以来中国山水文化之发生地,有大量历史文化踪迹待发掘。

199329

 

莫德光(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教授)

我国艺文项目繁多,然最具特质而其成就迥出于万国之上者,厥惟唐诗与正统书法而已。然此去近百年来灾劫特多,几成绝响。您能以唐诗相归台,可谓有心人,到时倘工作做得开,定会影响兴且盛也……乍见贵社之名,不觉耳目一新也。

1993227

 

郁贤皓(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居焉。”东晋以来,竺道潜、支遁等十八高僧,戴逵、孙绰、谢安石、王羲之等十八名士都曾在这里隐居游处……唐代诗人对此非常向往,来这里游处者络绎不绝。不但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曾在沃江中经历“天姥拂帆过”,刘长卿在许多诗中写到沃洲……李白盛赞南陵五松山美景时,还念念不忘将沃洲与之相比,说明沃洲在东晋到唐代六百多年中确是全国最令人向往的风景游览区。

1993510

 

陈述(前绍兴市文联主席)

“唐诗之路”是一条学术之路、文化之路、艺术之路,总之是一条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旅游之路。

199368

 

张自平(浙江省轻工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唐诗之路古代旅游线的发现,的确是您的一大功劳,这方面您有很大潜力和才华,希望您继续发挥,开创一门融贯古今的旅游学科。当然这要付出精力和代价,但愿您能坚持下去,相信会有收获的。

199375

 

横山宏(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教授)

唐代文学不仅属于中国人民而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唐代文学不仅是中国人民固有的瑰宝,而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无价瑰宝。在我们日本稍微有文化的人都能背诵李白的《将进酒》、《赠汪伦》、杜甫的《春望》等的那些唐诗名篇。天台、天姥、沃洲--唐诗之路上的这些地名,对日本广大唐诗爱好者来说,自古以来很熟的、很亲切的。“唐诗之路”值得开发,很有前程。

唐诗之路是超越国界的,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1126

 

金周汉(韩国岭南大学教授)

我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且考察浙东唐诗之路,非常荣幸,非常高兴。此次会议,中国、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的学者教授会集一堂,真可说是兰亭之会。江南是韩国人民及诗人、墨客所常吟唱的地方。韩国民族有“飞到江南去的莺子回来的时候”。高丽郑知常有“醉眼花坞梦江南”,朝鲜许楚姬曰“草绿江南人未归”,郑芝润谓“家在江南人牧之”。前天考察唐诗之路,我信此地诚是中国山水诗之发端地,且觉此地风光很像我家乡,如许胜境里群贤毕至,同气同声,交情欢谈,岂不是增进实现天下一家之人类崇高理想呢。

19941126

 

林水檺(马来西来马来亚大学教授)

当我走过唐诗之路的时候,虽然赶不上桃李花开的景致,却看到了梧桐叶落的景色,这对从马来西亚来的人而言,已足以使他大开眼界了。

在马来西亚研究唐代文学,只恨资料太少,在这里资料却又太多。不过,无论如何,这却是我所羡慕的环境和现象。

19941126

 

黄锦鋐(台湾台北市文山区、教授)

浙东古为学术重地,名家辈出,其文化曾传播朝鲜日本兮。先生宣扬唐诗之路,启发诗人怀古之幽情,扩大浙东学术研究之范围,其功非鲜浅,可喜可贺。

1997328

 

入谷仙介(日本山口县山口市吉敷、教授)

我从今年三月挂冠悬车,退休田园,逍遥林泉,吟啸过日,而时常怀旧中华之游,就中挂念尤深是新昌唐诗之路之游。青山盘崛,碧流淙淙,天台赤城雄据,曹娥江水悠悠,令人有身在晋唐、交臂谢灵运李太白之感。

若天贷我以寿,欲再游新昌,悠山水胜游。

199748

 

李德超(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先生首倡浙东唐诗之路又出版社报已获友声,其对一方诗学之发扬厥功甚巨,且闻浙东自昔人文荟萃,踵武行贤必有后起。

199748

 

蒋祖云(浙江省建德市风景旅游管理局)

三年前,我就知悉新昌有一批热心肠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唐诗,并推出了“浙东唐诗之路”。当时,我就十分钦佩。近几年,我市朱睦卿先生经潜心研究,亦提出“浙西唐诗之路”。这两种观点,颇有新意。作为旅游界的一员,我欣喜不已。

“浙东唐诗之路”经先生及新昌各界的宣传下,知名度已如日中天。并且在开发建设上,也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而“浙西唐诗之路”的观点刚刚提出来,知之者还甚少,开发建设更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我愿为浙西、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宣传尽自己的一份心。

1997411

 

丁式贤(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研究员)

您所首倡的浙东唐诗之路,总算被省旅游部门和专家学者们所公认了。其实这早已名声在外,您老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我是非常敬仰和佩服您的,您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1999124

 

吕洪年(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我故乡举办此次盛会并以县政府名义在天姥山北麓树立雄碑,这是一件深得人心之事。这次会议开得成功,开得隆重,开得热烈,受到中外专家一致的好评,特别是“唐诗之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故乡的政府行为,这是不寻常的。通过这次会议,新昌县的山水名胜作为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已得到确认。

199972

 

刘和椿(成都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吴越山水,我久有向往之志,此次能有所亲历,实属幸事。新昌的风光,秀丽清雅,比之于我们西蜀雄奇幽秀的景观独具特色,果然名不虚传,难怪古代的文人墨客会在此吟咏留连。

新昌的风光,犹如一个秀美俏丽的少女,仍旧“养在深闺人未识”,外界知之甚少,所需的是鉴赏和推介。大佛寺比起雪窦寺来更加清幽、恢宏;穿岩十九峰也不逊色于漓江山水;至于天姥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磅礴的气势而雄踞于浙东,更是江南其他山岳所难以企及的。贵县“唐诗之路”的创举更是前景辉煌。我坚信,只要开发,宣传得力,贵县的风景名胜定会跻身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列。

1999727

 

杜维沫(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

我一向认为,浙东剡溪文化与唐诗之路具有永久的旅游文化魄力,其研究开发的前景无限广阔,大有可为。

1999812

 

高照(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报》副社长)

由竺岳兵先生倡导,而今谓之“浙东唐诗之路”的主题旅游文化,当下已得到海内外诸多名流学者的一致认可与评述。亦如所言,“唐诗之路”的开发与研究,正是一条弘扬民族文化之路;亦是一条提高民族素质之路;更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之路。这是一项文化工程。在这一建树中,鄙人惟一能作点绵薄之举的,乃是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某点、某地,敬塑几尊诗家先人的塑像,以助四方学者之兴、八方游客之趣。

2002年元旦

 

2、开发“唐诗之路”的深远意义

 

郁贤皓(同前)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设在新昌,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因为唐代诗人到浙东,其主要目的是要欣赏剡中风光,这剡中风光包括天姥山、沃洲、南岩、石城山大佛寺以及天台的石梁飞瀑等等,唐代诗人写浙东的诗也主要是上述风景。这些景点现在大都在新昌境内。所以新昌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开发唐诗之路的责任来,这是一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事,必将在唐诗研究历史上写上重要的一笔,传之后世。由于唐诗在全世界都有深远影响,所以新昌唐诗之路的开发也必将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和研究者的注意,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

1993518

 

莫砺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教授)

自古以来,浙东既以奇山异水驰名海内,又以人文遗迹享誉世间。当年李白、杜甫不远千里扬帆游浙,吸引他们的既是天姥、赤城、剡溪、镜湖的山色湖光,也是勾践、范蠡、买臣、严光的余风遗烈。同样,今天的“唐诗之路”也兼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两方面的意义。游者至此,定可获得山水美景与唐诗景韵的双重审美享受,从而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与悠久文化的热爱。所以,“唐诗之路”旅游路线的建设,其意义已越出开发旅游资源或研究唐代文学范围,它实质上是发扬中华文化的一件盛举,我举双手赞成之。

 

张清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韩愈研究所所长)

搞唐诗之路的开发研究,意义很大,当于艰难中坚持下去,定会有可观的成果。

 

陈述(同前)

我以为“唐诗之路”的提出与开发,至少有以下意义:

一、提高了浙东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我们知道浙东向称文物之邦,出的名人不少,但像竺岳兵提出的那样系统和完整,尚未见过,足见人文荟萃、文物之邦自古已然,这必将引起文化界、历史界的重视。

二、开辟了一条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将把浙东地区的旅游事业打开一个新局面。“唐诗之路”是一条格调高雅、文化气息浓厚、别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可以藉唐诗之盛名扩大影响。同时,也使浙东一些零散的著名风景名胜点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这将大大提高吸引力。

三、必将有助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直接地说,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如服务行业、名优特产、信息、外资、技术等);间接地说,将渗到各个方面和较深的层次,对城乡建设、河道、道路整修、绿化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等都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四、将推动世界上的“唐诗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中国的悠久文化。由于“唐诗之路”的游览和宣传介绍,使得许多本来不易读懂的唐诗变得容易理解了;对一些不引人注目的篇章也有了兴趣。对专家们来说,则是揭开了唐诗研究的一扇窗户。

 

钱茂竹(绍兴高专管理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唐诗之路的探索,成绩斐然,影响很大。

1992913

 

陈耀东(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浙东唐诗之路”被重新发现和开发,标帜着唐诗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唐诗学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贵社自成立至今,历时三载有余,已日益显示出她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此次,你们承办“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壮举,足以证明开发社的壮志和魄力。

19941022

 

陈尚铭(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秘书系教授)

经过竺岳兵的综合研究和考察,他为桑梓发现了一条“唐诗之路”,实际上他为社会找回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属于每个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她,使之发扬广大;当然也有权利去拥有她,分享她的乳汁。联系今日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浙东唐诗之路”为它增加了一种色彩绚丽、意义深远的环境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的领导者,完全可以利用她,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一个喜闻乐见的实处,从而陶冶人民的情操,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表明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文明之邦。我想,竺岳兵找回来的这份文化遗产,其意义就在于此。

199794

 

3、对开发“唐诗之路”的建议

 

郁贤皓(同前)

沃洲湖边的真君殿,是一座三进深的殿宇。由于经年失修,殿屋显得破旧。但殿前两雕龙石柱气势雄伟,是少有的艺术珍品,殿壁上镶嵌着多幅雕刻,都是神采飞扬,富有生气。如果能将殿宇重新修缮粉刷,并将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记》重新雕刻树立,将东晋以来十八高僧、十八名士的事迹,唐人诗文在此陈列,这里不但可以成为沃洲游客的休息场所,而且将是一个很好的沃洲博物馆,可使游客增广知识。

199168

 

张大林(桂林市园林管理局建筑师)

我对浙东很有感情,这是我从前战斗过的地方。有许多地方的确很美。有片山区,简直和桂林一模一样。虽是偏僻山区,一经开发就是很好的旅游区。当年我们行军经过那里使我大吃一惊──“怎么走到桂林来了?”关于开发,不能大肆搞基本建设。要防止对大自然的破坏,特别要防止一个新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什么疗养院、宾馆之类就要占景点,大兴土木,自然景观就完了。

1991715

 

吴熊和(浙江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唐诗之路作为旅游线来开发,需要多方面的论证,需要交通、宾馆设施、报章宣传等各种条件的配合。此事目前方进入酝酿阶段,必得多年之功才能有些眉目。相邻县可先行起步,我们也当略尽努力。

1991829

 

刘振娅(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所理事、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必须走一条研究与开发相结合的路……如果能有一个与此相关的实体的支持,将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1991910

 

吕槐林(经济师)

“唐诗之路”是千秋万代的事业,需要各方志士的关心与支持。但正如古人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关心与支持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唐诗之路”的被发现和利用,对于推动古典文学研究,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浙东声誉,促进旅游事业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从它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中可以看到“唐诗之路”与当代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这只要从那些善于在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料,来开拓思路,打开生产经营局面的, 卓有见识的企业家的经历中,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19911110

 

王元明(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洛阳文学学会会长)

“唐诗之路”的研究开发,我可以参加您的“开发社”并使您的开发社和“洛阳文学学会” 结盟,不知同意否?

199238

 

傅璇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华书局原总编、编审)

浙江的唐诗之路,您是首倡者,经过几年的努力,已逐渐为国内外舆论界所注意。我认为这一倡议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经济价值,对推动浙江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会起有益的、日益明显的作用。

浙江素称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有不少著名诗人往游,写下了不少诗篇。实则在唐代以前,东晋时代,随着大批士族南下,浙江的经济与文化即得到很大的发展。《世说新语》中以极富诗意的笔调写戴逵夜游剡溪,又写山阴道上“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千百年来,流传人口。我们现在读谢灵运的《山居赋》,写他在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又叙剡江景色:“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而浙东之山水,又是“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真是美极了。可以说,晋宋至唐宋,浙东文化如同山水景观,于秀丽之中含质朴,于自然之中寓哲理。现在浙江的经济有很大起飞,我极希望浙江的文化有健康的发掘,这里就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相结合,需要有高层次的学术探讨,使区域文化的研究有进一步开拓。我相信,今秋的唐诗之路学术讨论会必在这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1993511

 

周勋初(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这次到香港,遇到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承祖教授、台湾大学吴宏一教授(前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所长),都是一九九○年参加南京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后,又一起赴浙东旅游的老友。久别重逢,自然谈到了愉快的往事。大家对浙东的美丽的景色记忆犹新,绍兴的兰亭、新昌的大佛、天台的石桥、台州的郑虔墓……往事历历,仍然激动大家的心弦。宏一先生还提到,次年他去日本京都大学访问,见到兴膳宏教授后,也一起回忆浙东之行,兴致至佳。可惜那次行程过于匆忙,有些景点来不及细玩,未免遗憾。但对浙东美景与丰富的文化遗产,仍向往不已。

1993627

 

横山宏(同上)

我曾三次来新,对新昌的印象不错,这里风景幽雅,我特喜欢沃洲山水,难怪古代就有那么多名人到这里来相聚。新昌县城这几年变化也很大,经济很活跃。对开发“唐诗之路”,我觉得不能孤立地“抓一点”,新昌邻近各县也要行动起来,要形成“一条线”。联合开发浙东唐诗之路,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9941126

 

王晋光(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二十几年前,我在大学修读《诗选》,撰写寒山诗札记,十分向往天台、国清的幽涧高松──其时四凶横行,漂雨零落的寒岩只能神游而已。

几年前,业师饶宗颐教授自天台、雁荡归来,每言清幽怡人,何以忘怀,如欲研究晋唐风物,必须亲临此境,方悟其妙。惟交通不便,畏途仍多。比年以来,因复研读唐宋诗,如李白梦天姥、思剡溪,王安石游天童寺,山光水色,神驰心醉。因思何日飞渡镜湖,一览风采?

会稽、四明、天台诸山,自古以来,游者不绝,特以唐代为盛。建议地方政府于主要胜迹广插路牌,设置汽车穿梭其间,又出版旅游图与介绍书,当可掀起旅游潮。更进一步,招商发展“浙东唐诗之路四日游”,万千美景,古今同游,必定摩肩接踵,媲美嵩山;游人似鲫,多于黄山。

 

金涛(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宁波大学教授、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浙东的名山秀水,吸引过唐代的众多诗人,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今,“唐诗之路”风光依旧,又有唐诗风韵的深广影响,只要加以宣传和开发,这条古代的旅游热线当有中兴的希望。

我建议编选出版一本《浙东唐诗之路诗选》,精选唐人吟咏浙东山水名胜的诗之外,加上注释和评点,到这里旅游的四方来客,有此一卷在手,一边游览风光,一边吟赏唐诗,必定会游兴倍增。这样的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是一种十分高雅的精神享受。

 

 

陈桥驿(浙江大学地理系教授)

唐诗之路对外国学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很有开发前途,正因为此,新昌必须积聚外语力量。我们在台湾开会,大家都常用外语交谈。在这一方面,新昌确实比较闭塞了一点,希望以后多加重视。

1999924

 

陈述(同前)

昨天参加“绍兴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论证,《规划》中有一节“旅游线路设计”,其中第4条便是“唐诗之路”,有200多字的阐述:唐诗之路是一条文化品位很高的旅游线,线路是从绍兴市区出发,经上虞、嵊州至新昌,通天台县。在这段线路上有鉴湖、会稽山、曹娥江、始宁墅、剡溪、大佛寺、沃洲湖等旅游区块。这里留下了300多位唐代诗人的诗作。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且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唐诗之路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设计是可行的……

旅游局这次规划是受市长委托搞的,比较慎重,规划制订得不错。

19991111

 

梁辅民(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寄来唐诗之路研究社文件一并收到。我觉得广州各地仰慕而来旅游,这是你的努力创作后的收获,是成果。我的建议,研究应有创作,但开发应具有实体,一为有关唐诗之路开发性的建设,最终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创造人间仙境,为了人民大众所青睐,所赏识,应是相辅相成。

唐诗之路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应结合当前热门发展旅游,提高文化内涵上多做实事,建议成立唐诗之路旅游社,一方面通过导游,宣扬历史文化,二则争取经济收入,自立更生,争取办成我县、全绍兴市乃至浙东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

19991115

 

左松超(香港浸会学院中文系教授)

今日的旅游风气已从一般的泛泛旅游转到“深度旅游”,也就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旅游不应该只是走马观花,除了看风景外,还要体验当地的民情生活,认识学习当地的文化。“唐诗之路”走在风气之先,是很好的构想,但是一定要有相关的完善的配套设施。要让人觉得去得方便,去得舒服,去得有意义,还想再去。

200045

 

盛鸿郎(绍兴市水利水电局前局长、高级工程师)

浙东唐诗之路自竺岳兵先生推出,经历了13个年头扎实的工作,已名显于中外。由于线路长、景点分散,又跨越几个市、县等种种原因,其开发现尚不尽如人意。

唐诗之路,以个人浅见来看,与其说是唐代诗人佳作所形成的路,还不如说是他们受历史的感召,先后汇集到这里来,并以诗的形式对沿途自然和人文景观发出众多各异的赞颂和感叹,从而,将这条路推向更高的层次。以诗而论,既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又进而推进到更为广阔的领域。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以为唐诗之路应做好三篇文章:《渊源篇》、《唐诗篇》与《影响篇》,全面而系统地深化和拓宽其内涵,这非但不会冲淡命名的原意,而且可让人们了解其形成的必然与影响的巨大,使其更凸现在世人面前,可满足不同人群、抱不尽相同的目的,在此寻觅他们所需的答案,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薰陶。这样,也更便于市、县际之间的思想统一和行动协调,可进一步促使相互协作,让这条路更趋繁荣。

唐诗之路能吸引唐代诗人们纷至沓来,以其固有的魅力,必将会使更多的现代人来这里走走看看。从目前看,虽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但其前景无疑是光明的,我们应该坚信这一点。

2002128

 

4、学术名流评竺岳兵《剡溪──唐诗之路》等论文

 

孙望(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您在新昌县城能找到如许资料,写出如此论文,是难能可贵的。论文从对李白诗的析义与理解入手,提出了许多疑问,结合其他诗文资料,作出了新的论断,特别是末了一章从地理的角度论证古代天台、天姥、沃洲一带旅行的路线,解决了一些过去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19841231

 

郁贤皓(同前)

文中五个问题,都说得很有道理,可以补充目前学术界对李白事迹考察之不足,尤其是最后部分,非常精彩,发表出来,可以给学术界一新耳目。

1985120

 

周素之(《风景名胜》杂志副编审)

大作拜读,先生思路宏阔,读文如饮醇醪。但这条路将如何开发?我想请你撰成一篇约2500字的稿子,在本刊发表。我们作编者按,以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本刊是海内外发行的刊物,在风景园林界有一定声誉,当不辱没先生大名……

1991611

 

臧维熙(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大作《剡溪──唐诗之路》已拜读,具有开拓精神,论证充分,很有说服力。如果浙江省旅游局能作为重点项目推出去,你的理想就实现了……总之,唐诗之路的开发研究是极有意义的战略课题。

1991720

 

陈尚铭(同前)

你从自然科学及文化的角度来看古代文学现象,新意迭出,道出别人未曾发现的观点和领地,对唐诗的研究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自有你的贡献。

1991829

 

松浦友久(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大作《剡溪──唐诗之路》已由坂田君转送接到,谢谢。拜读后,深佩卓见与功力。

1991年秋

 

谭优学(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剡溪──唐诗之路》是很要得的,这条唐诗之路是走得的……开发古典文学研究与旅游结合起来,可以多赚外汇,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我十分赞成。

19911018

 

王运熙(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尊作《剡溪──唐诗之路》一文前已收到,尊作内容详赡,脉胳分明,足见您对剡溪一带地理环境、历史文物等十分熟悉,甚佩。尊作对此次会议、考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199343

 

沈善洪(前杭州大学校长、教授、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送上竺岳兵一稿,请审阅。此人研究唐诗之路有年,文章也有一定水平。我校学报一般不刊外稿,不知可否破例一用……

 

罗宗涛(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教授、前所长兼系主任、唐代文学会监事、文学院院长、教务长)

大作《剡溪──唐诗之路》拜读之余,不胜钦佩之至。我国山水,少有纯以自然景观而克享盛名者,多以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方得驰名遐迩,传声千世。今贵社把握此精神而欲有所开发,其成功将可预期。

 

陈允吉(复旦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

先生大著《剡溪──唐诗之路》已奉收。先生的论文,广搜博讨,以大量事实说明剡溪唐诗之路与有唐一代诗人的创作活动的密切关系,非惟说服力强,亦足以开发唐诗研究以往常忽略的一个方面。读后获益特多。

1993322

 

常国武(江苏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浙东山水,夙名于世,骚人墨客,无论穷达,往往漫游于斯,寄情于斯,发为诗文,千古以下,犹令人低回向往,弗能自己焉。其间若山阴,若剡溪,若天姥、沃洲之胜地,成为东晋暨唐贤杖屐之所履,帆席之所拂,故所吟咏,益为后人耳熟能详。然能身造其境,挹其烟岚,聆其清泠者盖甚少。竺君岳兵,有心之人也,撰为《剡溪──唐诗之路》、《晋唐名人与沃洲山水》诸文,无不考辨详核,如数家珍,俾后之游者据以指画其地,追溯其史,月旦其人,仿佛与昔贤把臂而同行,共山高以水长,厥功岂不伟矣哉!谨弁数语如上,用识钦迟之意云。

 

王晋光(同前)

承蒙赐寄大作,十分感谢。先生对唐诗研究深湛,以熟悉之环境印证唐诗地理,尤非他人所能及;又对乡土旅游开发,热心参与开拓,拜读大作,使人敬佩。

晚近年讲授李白诗选及柳宗元文选,因郁贤皓教授之介,颇愿参加唐诗之路学术讨论会……能一览先生推荐、指点之江山,必胜读万卷书,是以闻讯雀跃,期以早日目睹焉。

199354

 

罗联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系主任、唐代文学会监事、前会长)

惠赐大作《剡溪──唐诗之路》,拜读之余,甚佩卓见。继续努力,借以时日,必有成功。

199357

 

钟陵(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次南京学术会议,您的文章《剡溪──唐诗之路》已收入论文选,并在发给几个全国性大型杂志的报道中作了重点介绍。

 

章志清(中国基建优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基建优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级经济师)

《剡溪──唐诗之路》论证严密,很有说服力。这条诗路,是浙江人民的宝贵财富,必将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松浦友久(同前)

拜读《晋唐名人与沃洲山水》一文,深佩您对此研究领域的卓见与功力,读后回忆当年的旅行,作为诗歌胜地的剡中风景,千峰万岩,名胜古迹等犹如昨日,宛然在目。

 

王运熙(同前)

大作《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一文,日前拜读一过,确是篇不可多得的力作。文章见出您对李白作品读得十分细致,沃洲、剡溪一带地理情况十分熟悉。它不但对李白生平及其修仙学道行为的理解大有帮助,而且对唐代文人和沃洲山水的关系也作了明白的阐述,对唐诗研究大有裨益。

大作把“东涉溟海”句中的“溟”释为剡中,固然提出一些证据,但我觉得说服力还不够。溟,一般指海。“东涉溟海”,似泛指东游绍兴一带浙东溟海地区。杜甫《自京赴奉先咏五百字》“轨松偃溟渤”与李白《天台晓望》中的“直下见溟渤”,溟渤似均泛指大海。请酌。这一论点尽管还可商,但也不影响大作整体价值。

1993923

 

吴熊和(同前)

大作拜读初过,考察李白中年行迹,致力甚勤,颇多创获,足为诸家诣苴,同时还提供与打开了新的研究线索,令人钦佩。所谈五个问题,建议有的可以单独发表,有的似乎尚可斟酌。

 

裘亚卫(台湾《嵊讯》主编)

有幸读到大作《剡溪──唐诗之路》鸿文,感佩命题高明,论证周延,重振剡溪在文人雅士间之英名,且开拓旅游,俾益剡地经济……《剡溪──唐诗之路》已于13期刊出,因大作之露布,增光《嵊讯》之篇幅,使两岸乡亲增进乡情乡史之认识,先生之功大焉。

199431

 

王运熙(同前)

大作《〈梦游天姥 吟留别〉诗旨新解》最近才拜读,您对李白诗读得非常熟,随手引证,有左右逢源之乐。李白和谢灵运的关系,过去一般只从游览山水方面着眼,大作指出李白和谢灵运在政治上也有契合之处,很有启发意义。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大作经过详细推论,提出一种新见解,可备一家之说。

1994711

 

周寅宾(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您的大著《剡溪──唐诗之路》,在海内外影响很大。今年6月《湖南日报》社办的《文萃》文摘报还摘录了您的大著,将“唐诗之路”与“丝绸之路”并提。现寄上该报剪报一份,以供纪念。

1994727

 

骆祥发(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大作《剡溪──唐诗之路》已拜读。您对浙东的地理环境、文化内涵以及唐代众多诗人与浙东山水的渊源,考证评述,极为详尽,令人感佩。

199481

 

王勇(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剡溪──唐诗之路》一文甚见功力。唐诗研究历代名家辈出,史料发掘殆尽,增一字减一词已属不易,先生能立足地方,倡“唐诗之路”一说,为学界开一新生面,令人鼓舞,值得敬佩。

620承蒙向导,与野本先生实踏唐诗之路,游览山水胜景,一草一木皆似诗,一石一宕尽成文,领略了剡溪的人文景观,对将来的开发寄予厚望。

199681

 

吕洪年(同前)

大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新解》已拜读,经你如此一解,全诗“意境”豁然开朗。你抓住诗中“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横”字,可说是找到了解开这一千古之谜的钥匙。全文论析精到,引证周详,鞭辟入里,令人信服,令人赞叹。

199488

 

松浦友久(同前)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新解》已拜读。大作给这首名作的注解史别开生面,通过古典诗歌题材论的意象结构观点,得出很多新颖见解,特别是以“越人”看作“谢灵运”这一点,说服力极大,令人信服。

1994829

 

张岳明(新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竺岳兵先生对“唐诗之路”的情结愈来愈浓,对李白与天姥的研究愈来愈深。

前几年曾拜读竺先生的佳作《〈梦游天姥 吟留别〉诗旨新解》等,已觉竺先生有思想、有创意。而今,在即将召开“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前夕又喜读了新作《天姥山得名考辨》,更知竺先生治学之严谨,思虑之慎密。新作中翔实的考证,科学的辨析,于“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必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竺先生不断研究,多出佳作。

1998.10.18

 

王丽娜(北京图书馆研究室研究员)

竺岳兵著《〈梦游天姥 吟留别〉诗旨新解》读后感:“这篇文章征引资料丰富,多发前人所未发。特别是分析谢灵运一生事迹及作品对李白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具体影响,更有新意,亦很有说服力。作者用力之勤,探研之深,令人敬佩。”

19981212

 

阎琦(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您的大作,并对您的观点表示钦佩!前人均没有注意到《天姥吟》一诗前半对谢公的景仰以及自拟谢公一节,由自拟谢公而想到谢公被戳,梦的前半与后半遂豁然贯通。

您关于李白《梦游》一诗主题的探索及以后的几篇文章,基本观点我深表赞同。94年我提交的《李白三入越中》一文,提到李白二入越中是因为避祸,把这首诗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和《雪谗诗》联系起来看。您的观点与我是相同的,而您文章中特意提到李白诗中用“谢公”的事典有深意,亦即把自己的处境和谢灵运寻山探水的心理结合起来,为我所不及,令我大开眼界。

 

郁贤皓(同前)

大作《天姥山得名考辨》很有见地。关于天姥山命名由来的见解甚为深刻,特别是提出天姥谓西王母、天姥岑是专用词,以及“姥”字字义的转化等等,论据充分,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好文章。

 

陈桥驿(同前)

此文有一定的学术质量,可以发表……李白诗中的天姥山,从学术上论证,无疑在越州,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假如有人强词夺理,说此山不在越州,那就是愚昧无知,就不是学术,是自贻笑柄。

 

张采民(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大作资料翔实,条分缕析,考证缜密,很有说服力。尤其是第三部分,提出“天姥”即“西王母”,证据充分,论证有力,几可成定论矣!

 

吕洪年(同前)

此文考辨天姥山得名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翔实的论据,其中引述不少有价值的神话传说,十分可贵……李白诗充满艺术幻想,其诗中的天姥山,当在越州,与古神话传说相一致,则无疑。

 

邹志方(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

大作《天姥山得名考辨》拜读,欣喜万分。大作不但资料翔实,很有见地,发前人之未发,而且考证审慎严谨,文笔流畅,不失为天姥山研究之宏文。我曾说过,新昌非比他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先生文章,即是明证。

1998126

 

朱玉麒(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大作《李白与天姥》匆匆读过,不是对李白、剡溪情有独钟并兼具文学才情者,断不能写出如此佳作,恰您是在病中完成这样一部反映浙东风情和李白生平的大作,其创作热情实在令人感佩。

2001103

 

 

 

 

关键字: 专家学者 唐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