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展诰山
2012-06-27    镜湖水    唐诗之路
打印自: 唐诗之路
地址: http://www.cntszl.com/listshow.aspx?id=3399
初探展诰山

                                           

    明万历《新昌县志》记载:展诰山,县东三十里。民国《新昌县志·山川》把展诰山记在沃洲山和山背等诸山中。在《新昌地图》沃洲湖一带查找,只能找到交战山交战山展诰山的地理位置差不多。交战山是不是古代的展诰山

    五·一假日,我们一行四人经黄坛上东山地去了一趟交战山,随便访问了几个老农。老农们说:此山我们叫高见山(音),不叫交战山’”。在新昌方言中,的读音是一样的,或许是诰展山诰展山展诰山的意思是一样的。地图上的交战山山名,是抗日时期这里发生过一次战斗的误解。

    古代的展诰山是怎样得名的?展诰山的山名,若按风水说,山形象“展诰”,则此地为非寻常之地,属公卿壮美之地。其实其山形不象“展诰”。那极有可能与 《真诰叙录》中的解释:“真诰者,真人口嗳之诰也”有关。因为,此山两侧有道教活动场所青坛和黄坛的地名,根据《真诰》记载,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命杨羲用隶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东晋末年,造作《上清经》的杨羲许谧(许迈兄弟)许翙去世后,许翙的儿子许黄民为避战乱,携带经文来到剡县。道士王灵期至许黄民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从此,《上清经》在沃洲天姥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中传播,上清派在剡中渐次形成。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家顾欢于剡东岇山开馆聚徒,曾作《老子义疏》,大力传播老子之道,因与奉行上清经的士族交往,多次到剡东墅青坛山何道敬道士处求阅《上清经》抄本,遭拒绝。在剡南墅大墟住(疑今大市聚)得以阅览,编成《真迹经》一书。陶弘景为了继承杨羲、许谧所传的上清经,到剡县(今新昌嵊州)、始丰(今天台县)、始宁(今嵊州三界和上虞章镇一带)和四明山等地寻访《上清经》近一年,后根据顾欢的《真迹经》编纂了《真诰》。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以后的"茅山宗",陶弘景成了茅山宗的祖师。

      在唐代,道教得到了李唐王朝极大奉尊,成为国教。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唐代的诗人大都信奉道教,李白也是茅山宗的传人。李白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入剡寻王许(是王羲之许迈,还是王灵期许黄民),去剡中寻仙问道,一路吟唱,这就是走出了一条竺岳兵先生发现的唐诗之路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关键字: 展诰山 真诰 上清派 茅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