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乡奇葩又一枝
——读《卢仲福花鸟画集》
记得在2010年越剧节时,市政府举办了嵊籍画家作品展。国家级的大画家刘文西面对层出不穷的嵊籍画家和百花争艳的嵊籍画家作品,情不自禁地说:“我看我们嵊州还应该是书画之乡。”
不错,嵊州还应该是书画之乡!
今天,我接到一本卢仲福老师亲自送来的封面由商敬诚老师题写的《卢仲福花鸟画集》。
我捧着这本画集,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深深觉得,它是我们嵊州这个书画之乡的热土上绽开的又一枝清丽脱俗的奇葩。
卢仲福老师,在中学里当过语文老师20年,在学生中留有很好的口碑;在嵊州市教研室里当过语文教研员20年,在嵊州市的老师中传诵之声迭起。如今,年届七十有四了,学画而成才,画作结硕果,这诚如他自己所宣言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啊。一篇曾经发在《中国书画报》上的《皓首了却丹青愿》的《代序》揭示了他学画成才的心迹。他说:“我自幼酷爱书画,但走上工作岗位后,未能与书画结缘。”直到退休后,才想到这“正是了却丹青夙愿的最好时机”,于是,“振作精神,重新学画”。“经常看名家名作,琢磨他们的构思布局、笔墨技巧,选择好的范本临摹”,“也到野外写生、画速写,收集素材,然后精心设计和自我意象加工,成为自己的作品”。 退休10多年来“从未停止学画”!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生的聪明才智加上后天的勤苦努力,卢老师终于了却“丹青愿”,终于登上无限风光的画坛。所以,他在《学画感悟》一文里道:“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学贵乎专,业精于勤。”真金玉良言呵!
在卢老师一本画集25页作品中,我开心地发现,他的所有画作都是在市、省和国家级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这足以说明,他的画作都是经过精选的上品,是经受了画界行家鉴定和考评的,是值得大家观赏和学习的。卢老师在《学画感悟》一文中说,“书画作品‘雅俗共赏’是很重要的。有雅没有俗,无法走向大众;有俗没有雅,也无法在大众中恒久。”可见,卢老师的画作已经立定了雅俗共赏的脚跟,难得!
我自知不懂画,读不懂画,看不出底蕴。但是,我喜欢卢老师的画,因为我在卢老师的一副又一幅画作里看到了卢老师丰富的生活、盎然的情趣、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追求。一幅曾经发在《绍兴日报》上的《丽日》,画的是两棵伟岸的向日葵,闪着金黄的花,张着冒油的叶子,相互俯首向着大地。大地有什么?一丛淡雅的小草,一只蹲着的母鸡,6只颜色不一的小鸡,各自有各自的思想和情趣。特别是跳在母鸡背上的那只,怡然自乐,引起了兄弟姐妹们的议论,是在责备还是在赞颂?我不知道。但从张得那么大的小嘴巴上看,似乎在责备它举止夸张,少知孝心,太过分了。这样的画作,是不是具有盎然的情趣?是不是显示着积极的追求?我在这《丽日》里感受着阳光、温暖、母爱、和谐,一句话在阳光下的全家乐。譬如曾经发在《中国书画报》上的《高歌猛进》,我看到的不只是因浓淡之墨色而渲染出的蓬蓬勃勃、因鲜红之饱满花苞、怒放鲜花而显示着的热烈奔放,我所感受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步伐,一个时代的人民正在高歌猛进的步伐。于是我想,画家笔下所蕴涵的情意有多么深沉、所展示的胸怀何其宽广乃尔!那一幅发在《绍兴日报》上的《越老越红》,让我感受了生活的真谛:老而有为,老而弥红。你看那粗壮的老茎下的南瓜,一上一下两只:远点的南瓜开始成熟,是黄澄澄的;近的一只,熟透了,瓜径凹进,瓜肉绽出,红而发光,老而弥坚!如此老迈还红得如此迷人,真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呵!
我觉得卢老师的画,一笔一笔画良心,一幅一幅蕴深情。我无法一一举例而道其详。可让我又一次想起他在《学画感悟》里说的话:“学习书画……如果与名利捆绑在一起,那么艺术就不神圣,快乐也不纯正,……人生的境界应该是名利的超脱。”很显然,卢老师在画中达到了超脱名利的“人生的境界”,所以在画里能够宣说生活,宣说人民本来的真实的积极的生活。用卢老师自己在《学画感悟》里的话来说,就是“以理想的真情去体现景物所传达的美的内涵。”所以,他在画中给我们“传达”的是神圣、是纯正、是超脱,是在他的画中得到乐观向上的启发后的快乐!
卢老师的画集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他在25页的画里,都充满着激发人们遐想的美好。我在这里想再说一次的是,《卢仲福花鸟画集》,应该是让人爱之不尽的画坛奇葩又一枝!
写于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