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安“东山再起”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渊源
2011-01-09    KK    唐诗之路
打印自: 唐诗之路
地址: http://www.cntszl.com/listshow.aspx?id=3021
论谢安“东山再起”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渊源

论谢安“东山再起”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渊源
 

张关卣  周云正

 

唐朝(618~907)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强盛的朝代。军事方面,在继北魏破柔然之战之后,唐朝取得了对北方游牧部族军事上的巨大胜利。经济方面,到了天宝年间,唐朝经济已经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拜占庭、波斯以及阿拉伯诸国。文化艺术和宗教方面,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当时的邻国包括波斯、天竺、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地派来许多僧侣、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是唐诗。唐代诗歌,其作者之多,题材之广,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绝后的。浙江的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拥抱着由南向北的曹娥江,两岸“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风景如画。唐代诗坛的400多位精英从京城出发,东渡黄河,沿着大运河,坐船到古城绍兴。再由镜湖向上虞,进曹娥江,入剡溪,过新昌、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约200多公里。他们一路游名山、访名人,诗兴大发,流传至今达1500余首诗,造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人类罕见的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成因的要素很多:唐朝的统一强盛属“天时”要素,物华天宝的浙东是“地利”要素,谢安东山再起应属“人和”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相辅相成,后者起了决定作用。

 

 

唐朝的统一强盛是成全浙江唐诗之路的“天时”要素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爆发隋末农民起义。隋朝灭亡后,李渊派次子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统一全国。由此,唐朝北方诸民族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盛唐时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北至贝加尔湖一带,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唐朝为了有效管理周边的少数民族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唐朝在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农业上推行均田制;人才选拔不计出身,无论降将或旧臣,都一一重用提拔。这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继位,他是唐朝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公元690年,武则天迁都洛阳,史称武周,实施吏治,政治清廉,天下太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封建社会罕见的社会风气。延和元年李隆基即唐玄宗继位,又称唐明皇。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在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公元907年被梁王朱温篡位而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1位皇帝。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经济方面,唐王朝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唐朝的GDP当时为348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比重的百分之五十八。

科技方面,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一本经典医书;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农业方面,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筒车和曲辕犁。唐朝前期重要水利工程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达160多项。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850万顷,官仓存粮高达9600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13文,青州、齐州每斗仅5文,足可证明当时的粮食是何等富足!

据记载,唐朝鼎盛时期全国户藉117万户,人口达1700万。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朝的舞蹈艺术,在汉朝百戏技巧上予以创新,又经南北朝中外乐舞交汇的推动,达到一个娴熟的最高峰。其主要原因是国力强大,思想开放,各民族及外国文化均被吸收交融,群众性舞蹈活动普遍。宫廷燕乐舞蹈来自民间,经过艺术加工,舞姿华丽,规模宏大,堪为唐代舞蹈一大壮观。盛唐时,宫廷中设置太常寺、教坊,管理宫廷乐舞等事宜。唐玄宗时又从宫女中挑选出一大批技艺最高的乐工、舞伎,设立了梨园,从事歌舞演出。舞蹈种类有软舞、绿腰、健舞、霓裳羽衣舞等数十种之多。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要数唐诗。唐诗是一座气象万千、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充满活力的文学丰碑。自“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杰出代表。他们风格各异,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后世的宋、明、清虽也有才华横溢的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诗乃中国文学之瑰宝。其诗人之众、诗篇之富、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仅清代御定的《全唐诗》就收录诗人2300多人、诗作48900多首。这个数字还不是唐诗的全部。后人在此基础上,又补充诗人1500多人、诗作5000多首。“唐诗”这个词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李白的飘逸潇洒,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精致、王昌龄的爽朗、杜牧的精警、李商隐的婉曲,都是诗歌的绝唱。

鲁迅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就是世界上的好诗,都被唐人写光了。没有这个本领,大可不必再写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鼎盛时代。唐朝进士科考写一首诗,再写一篇赋。当时的读书人,只要你想考进士,就要学习写诗;只有诗写得好,才能考上。科举制度推动了唐代的诗歌创作。

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帝王将相,都喜欢诗歌,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赛。公元709年正月晦日,唐中宗举行了一次诗歌大奖赛,在长安的昆明池前面,搭了一个彩楼,皇帝、皇后以及评委都坐在彩楼上面,百官站在下面。武则天也带领文武百官,在洛阳的龙门举行诗歌大奖赛。帝王将相重视诗歌,这对于全社会的诗歌写作风气当然会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唐诗的题材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上的地主、官吏对农民的压迫和欺诈,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情操;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友情、人生悲欢离合等。在创作手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许多伟大的作品,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在这些诗人中,既有年青时就到浙东、流连忘返达4年之久的杜甫,又有四入浙江、三至越中、二登天姥山的李白这样的超级巨星,也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这样的大家;还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晚唐三罗”等名家。总计451人,都曾走过这条浙东唐诗之路。

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只能出现在唐朝,盛唐诗是诗史上的最高峰,唐朝的统一强盛是成全浙东唐诗之路的“天时”要素。

 

物华天宝的浙东地区是成全唐诗之路的“地利”要素

 

浙东地区北临杭州湾,南连会稽山、四明山区,曹娥江自南向北把两大山脉联成一片;在广阔的宁绍平原上,河湖交错,江流纵横,是一个天富之国。曹娥江两岸古木参天,庙宇连绵,有许多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东汉会稽太守马臻营造镜湖,把曹娥江(剡溪)、姚江等相连接,进一步改善了这个地区的水陆交通。东晋时,会稽内史贺循利用山阴古水道,开通了自钱塘江至曹娥江的西兴运河,并与上虞以东的姚江、甬江相连,直达明州(宁波)——这就是著名的浙东运河。

大业六年,隋炀帝开凿了自京口至杭州的南运河,它与京口北的北运河连接,构成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并在沿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可供住宿和换马的驿站。从黄河、淮河、长江而来的商贾、诗人可以过大运河直达杭州,转浙东运河到曹娥江,向南溯流达剡中、天台古刹,向东到余姚、明州,朝南至奉化、天台,形成整个浙东风景旅游胜地。

谢灵运是唐人崇敬与钦慕的山水诗神。他的山水诗给唐人以深刻的启示:观赏山水胜景的,方能写出活龙活现的山水诗作。而他的名作《山居赋》无异是一份导游图,指导唐人到浙东游名山,访名胜。南北朝时,众多文人纷至沓来,并且以最美的语言讴歌这里的湖光山色。著名古代山水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返还,人问山川之美,顾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兰亭风光是:“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流水激湍,映带左右……”

李白在《别储邕之剡中》诗中写道:“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从会稽长。”此后来浙东的诗人大多在此曹娥江上泛游,留下不少吟咏之作,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水上枢纽。难怪孟浩然在《渡浙江问舟中人》诗中写出了迫不及待的心情:“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颈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恨不得立马踏上这名山秀水的浙东宝地。李白到剡中也表达了这种喜不自胜的感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浙东大地沃野千里,气候温润,水乡村落互相接连;境内菱荷满湖,稻田连片;人口繁密,士庶耀富;尤其是山阴县成为国内名邑,唐朝时会稽在全国的名声大振。当时浙东一带盛产“越绫”、“越罗”,品质优良,花色繁多,多次被列为朝廷贡品,唐末时朝廷每十天就要向越州征调越罗15000匹。白居易的《缭绫》诗尽情赞美越绫做工精巧、光亮艳丽:“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当时社会上盛行饮酒品茶之风,浙东的“绍兴老酒”已名传全国,“日铸茶”已为江南茗茶之冠。宋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评道:“两浙之茶,日铸第一。”有着上述地理、经济上的优势,浙东作为唐诗之路自在情理中了。

古时陆行则车马,水行则舟楫。他们来到浙东,大多是坐船。一叶扁舟泛游在浙东曹娥江上,青山看不尽,莺声啭悠悠,这是何等的闲情惬意!难怪李白要发出“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的感叹。曹娥江原名“舜江”,东晋时因孝女“曹娥”而改名,两岸更有不少名胜古迹,如曹娥庙、谢安的东山等……举不胜举,美不胜收。泛游到此的诗人也是为数不少的,他们或寻迹东山,如白居易在《题谢公东山障子》诗中曰:“唯有风流谢安石,拂衣携妓入东山”;或吟咏曹娥,如章孝标的《曹娥庙》诗云:“孝女魂兮何所之?故园遗庙两堪悲。岭头霞散漫涂脸,江口月沉难画眉。恨跻未消云黯黯,愁痕长在浪漪漪。人间荣谢不回首,千载波涛丧色丝。”从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山川古迹与人文历史使不少文人墨客徜徉在这条“东山风流谢安石”的曹娥江上泛舟赏景得意之情!

浙东素有“寺山皆遍”的美誉,如龟山才、法华寺、天衣寺、云门寺、称心寺、南岩寺、沃洲寺、兴善寺、国清寺、天台寺等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吟咏之作。如钱起的《宿云门寺》:“出寺宜静夜,禅房开竹扉。支公方晤语,孤月复清辉。一磬响丹壑,千邓明翠微。平生厌浮世,兹夕更忘归。”浙东地区出现了刘长卿、韦应物、钱起、李端这样耽于禅理的诗人,也出现了寒山、灵一、皎然、灵澈、拾得、湛然这样溺于诗情的僧流,而介乎两者之间的就是秦系、陆羽这些隐士。

浙东的道教得势为文人走终南捷径开辟了新路子。道教始于老子,是从秦汉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本土宗教,在上虞市东关的峰山到天台山这一地带设立数十个道场,吸收信徒。到前唐时期,就已经成为江南道教的重要地区,洞天福地密集。全国十大洞天浙东就占了三大洞天:委羽山有空明洞天(黄岩),天台山上清玉平洞天(即赤城山的玉京洞),括苍山成德隐玄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越中的四明山丹山赤水洞天、会稽山极玄太元洞天、玉笥山太玄法乐洞天、盖竹山长耀宝光洞天、金庭山金庭崇妙洞天等名列其中。七十二福地,浙东的盖竹山、东仙源、西仙源、沃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始丰山、桐柏山、司马悔山等都属于道教有名的胜地。据考证,日本的道教是从东关的峰山道场传授出去的。由此可见,道教在浙东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

宗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不希望得到皇上的器重。道教在唐太宗李世民争夺帝位之时,迎合了他的需要得到青睐。统治集团在宣扬儒、释、道三教并重的基础上,尤其尊崇道教。盛唐时期,道教取得了得天独厚的地位。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少好学,21岁入道,遍游天下名山,后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号天台白云子。他先后受到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的召见,给了他很高的礼遇。有唐玄宗诗为证:“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地道踰稽岭,天台接海滨。阴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李白一生四处投谒。出蜀之后,所到之处几乎都要向当地官员投递诗文,以求引荐。如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令书》、《与韩荆州书》等,就是其中的名篇。但他的投谒活动并未成功。后来,李白学道做隐士,先后与道友元丹丘、孔巢父、吴筠等人隐居嵩山、组徕山和剡中,自言“隐不绝欲”。他的苦心终于受到司马承祯及其学生玉真公主和太子宾客贺知章,以及另一名道士吴筠等人的推荐,官拜翰林学士。李白满心喜悦,大声疾呼:“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实现了自己的入仕理想,走通了终南捷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上虞以东的运河和西兴运河把曹娥江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串联一体,曹娥江两岸的道观和寺庙犹如珍珠串将起来;还有杜甫的《壮游》诗:“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难道这物华天宝的浙东地区还不是成全唐诗之路的“地利”要素吗?!

 

东山再起的谢安是成全唐诗之路的“人和”要素

 

位于中国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的曹娥江东边有一座“东山”,吸引着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陆羽等一大批诗人,集聚如此之多的唐诗名篇,积蓄如此之盛的文化能量。究其缘由,东晋有个谢安曾经住在东山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东山,因为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惹得全唐诗人纷纷前来寻访感怀,盛极一时。据统计,在《全唐诗》咏晋代人物的668首,其中歌咏谢安的就有274首,占了四成之多。

谢安(320385),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公元383年,中国历史上出演了一场被当代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列为以少胜多战例典范的淝水之战。在这场战争中,谢安用智慧和勇气指挥东晋8万精兵,一举打败了前秦先锋20万大军。再接再厉,穷追猛打,终于把劲敌苻坚的百万大军打得落荒而逃,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运筹帷幄,夺取这场胜利的指挥家便是东晋宰相谢安。

自古以来,战争带给百姓的只有苦难。但东晋在备战前秦之际,却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下采取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的举措,同时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在他执政后,每遇水旱灾害,朝廷必会减免租税,或赐穷苦百姓五斛米。太元四年(379)还下令御供从俭,百官俸禄减半,停止一切非军国要事的差役和费用。其中在太元元年和六年进行了最重要的两次改革。第一次解除“度田收租制”;第二次改制度,减烦费,削减吏士700人。王夫之就认为此是“均贫富之善术,利在长久而民自得”。通过改革,不仅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且集中了国家的物力财力,做好御敌准备,实为富国强兵之良策。

为了抵御前秦的进攻,谢安还进行了积极的军事准备。他派谢玄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在南迁士族和民众之中选拔精壮勇士组成了勇猛善战的“北府兵”,选拔刘牢之等为将领。他们进可攻,退可守,以逸待劳,在长江北岸紧紧守卫着京师大门。另外建立侨郡、侨州屯兵,平时务农以充军粮,闲时习武,组成了军事后备力量。这些人一部分守卫庄寨,一部分保卫京城,在长江以南随时做好御敌准备。此外,桓冲在长江中游驻守,防止前秦从中线南下。这就形成了京师、广陵、夏口的犄角之势。谢安自己坐镇京师,把握全局。正因为他事先作了精心的部署,所以在后来战火燃起、情势危急的时候才能临危不惧、胜券在握。

“将不在勇而在于谋,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王朝度过了一次亡国的危机,谢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朝廷为了奖励功勋,加封谢安为太保、诏加都督十五州诸军事;任谢玄为荆、江两州刺史。谢安认为谢家父子名位过盛、桓氏失位会招来怨恨。上书让桓石民,桓石虔、桓伊等人担任荆州、豫州等州刺史,结果“彼此无怨”。谢安的风范受到了世人的敬仰,关于他的佳话流传至唐朝最盛。

杜甫在《宴王使君宅二首》中写道:“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吾徒自漂泊,世事各艰难。”白居易在《东山寺》一诗中高度评价谢安的风范:“直上青霄望八都,白云影里月轮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对于谢安的功成身退,李白一再赋诗赞美。他在《赠常侍御》一诗中写道:“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又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一诗中写了序言:“此墩即晋太傅谢安与右军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余将营园其上,故作是诗也。”全诗如下: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李白在诗中写出了谢安“东山再起”的历史背景,赞扬了谢安临危奋起、力挽狂澜、普济苍生、功成身退的历史功绩和政治风范。

被唐代诗人所崇敬的还有三国的诸葛孔明。他辅佐刘备,扶持后生,短短七年,五次北伐,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他不能任用将才,“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最后,积劳成疾,暴卒前线,导致蜀军全线败退。尽管李白、杜甫等都写过赞美诸葛武侯忠君诗篇,但其规模和影响远不及东山谢安。

宰相谢安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诗文写得精彩,书法也豪放潇洒。史料记载,谢安善书法,与二王齐名。距今1700多年前举世无双的《兰亭集序》,其聚会主持人是谢安。他著有《六月帖》、《八月帖》和《告渊朗帖》等留存与世。

谢安多才多艺,精诗文,通音乐,善行书,对儒、道、佛、玄学均有较高素养。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他顾全大局,处事公允明断;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所有这些都是谢安为人称道的崇高品质。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就曾将王导、谢安并提,指出:“导安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也说:“安三宰天下,思深而道尽,复古以型今。岂一切苟简之术所可与议短长哉!”这些古代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谢安的功业给予充分的肯定。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谢安是当之无愧的。

综上所述,东山文化的核心是谢安“东山再起”,其历史渊源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一万年前曹娥江源头的“上山文化”,九千年前的嵊州“小黄山”、八午年前的萧山“跨湖桥”和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四千一百多年前的舜、禹传说在上虞、余姚和绍兴更多。上虞市东关傅村牛山上的五大石棚,证实了这里曾经是古代越族部落的宗教活动中心无疑,真到越王句践再展雄风。谢安的祖父谢衡看中了上虞东山这块文化沉积深厚的风水宝地才南迁至此。唐朝400多位诗人仰慕“东山文化”来到这块美丽富绕的浙东胜境,畅通的水路提供了方便之门。所有这些,全都证实谢安“东山再起”是成全浙东唐诗之路的“人和”要素。

 

 

 

“浙东唐诗之路”的成因中,唐朝的统一强盛是全方位的,而像浙东美丽、富饶的地域全国还有很多,唐时谢安“东山再起”的声誉超过三国卧龙诸葛亮。谢安是名人,东山因此闻名全国。再说史书记载的虞舜出生的握登山与东山毗邻,还有兰亭的书法家王羲之(谢安挚友)和始宁墅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远(谢安之玄孙辈)等等……这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全唐诗》收入2200余位诗人共写出诗歌55000余首,其中有400多位大诗人浏览过曹娥江风景线。他们溯江而上,饱览“山色四时碧,溪光十里清”的美景,作诗1500余首,谱写了“浙东唐诗之路”。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陆羽等,直接歌咏东山谢安的有100余首;“浙江唐诗之路”自两晋以来就成为人文荟萃之地。两晋南北朝直到唐朝,许多诗人在浙东一带流连吟咏,主要是奔着东山谢安这个亮点而来;浙东是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也是唐朝佛教、道教的中心地。“浙东唐诗之路”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理应受到全人类的保护。

关键字: 东山再起 唐诗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