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以地胜 地以碑传
2010-06-13    kk    浙东唐诗之路
打印自: 唐诗之路
地址: http://www.cntszl.com/listshow.aspx?id=2848
碑以地胜 地以碑传

  碑以地胜  地以碑传

──天姥山立碑记

吕洪年

 

天姥山是浙东的名山,唐代诗人李白曾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为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天姥山到底在哪里?李白为什么要梦游?中国李白研究会曾在新昌县召开“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天姥山立碑,以志永念。

天姥山碑,其阳面为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亲笔题写的雄健稳重的“天姥山”三字,阴面为新昌县政协委员、新昌县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社长竺岳兵写的碑记。记曰:“名山天姥,新邑之主。谢公开道,太白亲履。康乐命目,史诗垂铭。洎岁戊寅,中华书局总编傅公璇琮慨天姥之神韵,乃请北京图书馆馆长任公继愈书天姥山三字。范书记雪坎、谢县长卫星倡建兹碑。语云:碑以地胜,地以碑传。值此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召开之际,特立此碑。观此雄碑,谁曰不然。新昌县人民政府立。公元一九九九年,岁次己卯孟夏,竺岳兵撰,沈忠喜谨书。”

自古以来,天姥山闻名遐迩,人所共谈。在唐代之前,屡见诸多古籍的记载。如《舆地纪胜》:“天姥山原有石壁,刊字如科斗(蝌蚪),高不可识。”对于天姥山石壁上的蝌蚪文,《古谣谚》上说:“俗谚曰:夏禹所践刻此壁”,据南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云:“天姥山南峰,昔鲁班刻木为鹤,一飞七百里,后放于此山西峰上。汉武帝使人往取之,遂飞上南峰。往往将雨则翼翅动摇,若将飞奋。”又据《古谣谚》卷26载:“南朝宋元嘉年间,朝廷久闻天姥美名,就遣画工模楷山状,图于白团扇。”《广博物志》上有这样一段话:“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故汉晋以来,多隐逸之士。沃洲、天姥是其处。”由于这些古神话传说的流传,所以天姥山早在唐代以前便已出名。

到了唐代,诗人李白因仰慕山水诗人谢灵运从始宁县(今上虞、嵊州交界处)辟山开道直达临海的壮举,想循着他的旧径上天姥山,便出蜀远游,三入浙江。当时他向友人明确表示:“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他在与诗友的接触中,对天姥山早有风闻。他在第二次入浙时,而未能入剡,写下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人未到,却先梦游。从此,浙东天姥山也便声誉日隆,其名大炽。

然而在唐之后,由于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天姥山被长期淹没无闻,很多唐诗注家对注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竟不知天姥山在何处,从而造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各地都在发掘具有文史价值的地方名胜古迹,研究者也终于发现浙东剡溪是一条古代的旅游热线。新昌县政协委员、唐诗研究专家竺岳兵首倡对它的研究和开发。此举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并且认为天姥山在浙东唐诗之路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们引用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说的话:“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为此,天姥山便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天姥山到底在哪里?李白为什么要梦游?研究者纷纷撰文,想要解开这个千古之谜。19995月,中国李白研究会在新昌县召开“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李白研究会特别会议,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51位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

根据在会上交流的论文和专家们多次实地考察的结果,一致认为李白诗中的天姥山,当在古越州的剡县境内,即古属剡县的今新昌县的儒岙镇境内。其地望大致为:南至藤公岭脚,北至剡溪三江口(新昌江、澄潭江、黄泽江)即今嵊州阮庙一带,东至东山,西至今104国道线。从地质构造与形成年代看,它属于武夷山的中支,处于曹娥江上游剡溪、石桥溪的中枢。据陈桥驿主编、张伟霖等副主编的《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9月出版),认为天姥山“在新昌县城南28公里儒岙镇……据《后吴录》载,由‘天姥歌谣响而得名’,海拔800余米,由火成岩组成。山峡谷间曾有五代后周建天姥院,宋改为广福院、天姥禅寺。”

其实,天姥山的地理位置在谢灵运和李白的诗中,本来就是明确的。“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这谢诗的意思是说,明天一早,从清溪南岸出发,天黑之时,可投宿在剡中旅舍,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我将攀登天姥山,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回归的日程,无法预知。很显然,谢灵运对自己所要攀登的天姥山位于何处,心里是十分清楚和明白的。天姥山虽与天台山紧密相连,但在谢诗中,只说天姥山,而不说天台山,在他清晰的意识中,两者是并不含混的。再说,谢灵运自始宁辟山开道而至临海时,早对天姥山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山云雾飘绕,正合他寻仙求道的思想,并为之向往不已。而李白的梦游诗,它所指的天姥山也是十分明确的。李白同谢灵运一样,是把天姥山与天台山分别开来进行相对描绘的,李诗有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山是谢灵运游览的处所之一,诗中既写谢公走过的山路,写谢公当年所见的熊咆龙吟、洞天石门的景象,同时又写自己想象中的神话境界,他是把天姥山作为独立的诗歌意象来对待的。在“天姥”一词命山之前,已有“西姥”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一书。天姥,即在天之王母,它是从古代的“西姥”即“西王母”神话衍化而来的。随着神话的世俗化,在道教典籍和民间信仰中,为西王母配上了东王公,即把王母娘娘配上玉皇大帝,成为夫妻,过着天界的夫妻生活,恰如人间帝后。这里以“在天之姥”命滨海地区的一座并不很高的道教名山,是东西方神话交融的结果。天姥山之名,其源盖出于古代神话。

(原文载《浙江文化报》)

 

关键字: 碑以地胜 地以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