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阮遇仙故事发生在哪里?
2010-09-30    镜湖水    浙东唐诗之路
打印自: 唐诗之路
地址: http://www.cntszl.com/listshow.aspx?id=2729
刘阮遇仙故事发生在哪里?

刘阮遇仙故事发生在哪里?

 

刘阮遇仙故事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自唐代起就被广泛地写入诗词、歌赋、戏曲之中,并被众多的文人名士引用,文学价值极高。那么刘阮遇仙故事的发生在哪里?据笔者了解,在浙东有三处说法。一是新昌天姥山;二是天台刘阮洞;三是鲜为人知的余姚四窗岩。
东晋陶渊明《搜神后记》卷一记载的是,会稽剡县民袁相、根硕二人上山打猎遇仙。而收录在南朝刘义庆《幽明录》中的是刘晨、阮肇遇仙,原文为:“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幽明录》记载的这个故事发生地是天台山。以后有关刘阮遇仙传说的诗歌、戏曲绝大多数把发生地记作天台山。古代的天台山是不是现在天台县的天台山?史料有没有确切的地点记载?后来为什么有人把“取谷皮”改为“采药”?笔查阅了一些史料。
(一)古代天台山与现代天台山地望的区别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的《登真隐诀》称:“大小台(天台山)处五县中央”。注云:五县,即余姚、句章、临海、天台、剡县。(注可能是后人加的,现在的天台县,三国时立县,原名始平,西晋改始丰,唐代改唐兴,五代时才称天台县。)唐释神邕的《天台山图》称:赤城为天台山之南门,剡县之石城(今新昌大佛寺)为天台山之西门。晚唐高道徐灵府《天台山记》有:“剡县金庭观(今新昌王罕岭),乃(天台)山之北门”之说。《南齐书·顾欢传》卷五十四,甚至把天台山仅记为剡县所属,直称天台山为剡山。传灯法师《天台山方外志》卷二·形胜考说:“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复有四门:智者大师以赤城为南门,新昌石城为西门,徐灵府又以剡县金庭观为北门,余谓准此,当以(宁海)王爱山为东门。”以上佛道两家的说法,虽有故弄玄虚之意,却可知天姥山和今天台刘阮洞都在古代天台山范围内。
唐代后唐兴县改称天台县,天台山的范围开始逐渐缩小到赤城以北,天台县境内的范围。现在的天台山仅归天台县所有了。所以,我们切不可把古代天台山地望与现代天台山地望混为一谈。
(二)史料关于刘阮遇仙故事发生地的确切记载及变化
刘阮遇仙故事发生在天台山那里?有没有确切地点的记载?晚唐时期,久居天台山的高道徐灵府,在他撰写于宝历初年(825年)的《天台山记》中有这样的记叙:“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孤秀迥拔,与天台(华顶)向对,曰天姥峰,下临剡县路,仰望宛在天表,旧属临海郡,今隶会稽。又有大唾,小唾二峰,去天姥唾为谷。天姥峰有石桥,以天台(华顶)相连。石壁上有刊字蝌蚪之文,高邈不可寻觅,春月樵者闻茄箫鼓吹之声。宋元嘉,中台遣画工写山状于团扇,以标□灵异。即夏禹时刘阮两人采药遇仙之所也。”五代杜光庭撰写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称:“天姥岑,在台州天台南(天姥山在天台的方位有误),刘阮迷路处。”所以,刘仲宇先生在《中国道教》2002第6期,选文《刘晨阮肇入桃源故事的文化透视》中说:“(刘阮遇仙地)应当是在今浙江新昌天姥山。”
     宋代天台县令郑志道是开发天台刘阮洞的鼻祖。他的一篇《刘阮洞记》,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话柄。《刘阮洞记》被清代吴秋士选编在《天下名山游记·浙江篇》中。该书1982年上海书店印行重印出版。《刘阮洞记》云:“刘阮洞,其传久矣。余窃邑于此,访于故老,往往不知其所在。此按图得之,以询护国寺僧介丰,乃曰:洞居寺之东北二里,斜行山谷,隐于榛莽间,人迹罕及。景佑中,先师明照大师,尝采药见金桥跨水,光彩眩目,二女未笄,戏于水上,如刘阮所见,此水仙之洞府也。”神仙故事,绵藐难识,岂能重演。不难看出,郑志道与僧介丰合谋设置了刘阮洞。后来,郑志道又拨银凿山修路、立亭植桃,再邀黄岩金华县令等去刘阮洞给配套景点取名。为天台县留下了又一个刘阮遇仙传说。
(三)刘阮去天台山“取谷皮”改“采药”的奥密
《幽明录》刘阮遇仙故事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谷皮,楮(桑科,亦名构木)树的皮,它的纤维可以织布,也可以作纸浆,是古代剡县人造剡纸的主要原料。据笔者考察,现新昌、嵊州、天台的山上都有楮树生长。东汉时期,剡县到台州还没有开凿谢公道,茫茫大山相阻,剡县刘阮去相距数百里之遥的天台刘阮洞的地方取谷皮,显然不合故事情理。
移花还需接木。郑志道开发天台刘阮洞后,他写了一首《桃源洞》诗将“取谷皮”改为“采药。”诗文如下:
采药归来世代赊,
洞门方此扫尘霞。
碧潭清浅弄明月,
翠□高低漂落花。
芳草已迷当日路,
白云空想旧人家。
自惭不是浮觞侣,
漫向山前醉帽斜。
以后,又有人圆其说,刘阮去天台山采的药是乌药,这样就顺理成章了。人云亦云,“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真成了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了。
如今,天台刘阮遇仙的传说,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当今浙江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古代剡县(嵊州、新昌)刘阮遇仙的传说却名落孙山,这使人愤愤不平了。不知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当今社会真是“历史是泥巴捏的,文化是金钱买的”。

关键字: 刘阮遇仙故事发生在哪里?[镜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