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 / 诗路影音 / 中央台《探索•发现》唐诗之路(上)胜景解说词
中央台《探索•发现》唐诗之路(上)胜景解说词
2014-03-21    缘份    唐诗之路    点击: 3042

这是浙江省新昌县高中的一节普通语文课。

自从中国确立现代语文教育体系以来,几乎每个时代都会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收入高中课本,每个学生都曾背诵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样的经典诗句。

对于李白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天姥山,新昌人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一直就在这里。但在很长的时间里,新昌人并不知道,就在他们的家乡,曾经有过一条消失在苍茫历史烟云中的著名山水走廊。当年,在这条充满着浓郁文学歌咏氛围的道路上,诗人们纵情自然,往来唱和,山水与灵感齐飞,风景共生命闪亮。

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诗歌之路呢?

19915月,在中国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浙江新昌人宣读了这样一篇论文:《剡溪——唐诗之路》。

发表这篇论文的人叫竺岳兵。

论文中提到的剡溪,指的是今天的浙江省新昌县。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听上去显得有点匪夷所思的学术观点——

在中国浙东、特别是新昌一带,有一条由众多唐代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作品构成的唐诗之路

起初,这个观点让与会者感到迷惑不解,甚至怀疑这个并非学者出身的人不过是想借着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学术论坛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罢了。

的确,知道中国有丝绸之路的人很多,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茶马古道茶叶之路的人也很多,但还从来没有谁听说过有一条唐诗之路

那么,在浙江的东部,新昌地区,果真有这样一条所谓的唐诗之路吗?

2011年春天,摄制组来到新昌,寻找曾经在20年前提出唐诗之路概念的竺岳兵。

新昌县城关镇的永安巷6号,一座掩映在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古朴民宅古趣幽然。在这座院子里,有着很可能是全中国规模最小的社团——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竺岳兵,正是这个社团的灵魂。

竺岳兵(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社长)

我这个()兴趣非常广泛,但是,我始终不变的是喜欢唐诗,这在我很小的时候和我的大哥有关系。

五岁那年,竺岳兵就能流利背诵《唐诗三百首》中的诗篇了。

1983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竺岳兵在新昌参加道路工程时,利用自己的建筑学知识推测,新昌的沃江是一条古代航道,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前往新昌游历天姥山应该就是走的这条水路。

但,他的观点受到朋友们的质疑。不服输的竺岳兵便利用业余时间不停地查阅历史典籍和相关资料来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就这样,他再次迷上唐诗,并且开始认真做起了学问。

而立之年以后,那我就想办法把自己的优势集中起来,就是搞研究,研究唐诗,写了很多文章,其中最早的一篇是《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这篇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他是李白到越中到我们新昌第一次来,以前是他没有来过的,我是第一个提出这样的问题。

1983年开始,竺岳兵尝试撰写有关唐诗研究的学术文章。

他研究的第一个诗人是李白,因为李白写过新昌的天姥山,这让他觉得很亲切。

沿着李白的诗歌创作轨迹,渐渐地,竺岳兵发现,在《全唐诗》里,不仅仅是李白,还有更多诗人前往新昌游历采风从事创作。

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竺岳兵《唐代诗人考疏》中,可以看出他所做出的努力——

崔颢两入浙东考,孟浩然游浙东的目的及行迹考,王维寓家越中考,王勃浙东行迹考,贺知章籍贯考等等,等等。

坚实而独特的考证方法给了竺岳兵莫大帮助。

根据竺岳兵的研究,最早到新昌游历的唐朝诗人是被李白称为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

孟浩然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唐开元十七年,也就是公元729年,孟浩然离开洛阳,往游吴越并留下诗作《渡浙江问舟中人》,诗中描写了他乘舟前往新昌的惬意时刻,越中山水让他流连忘返: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竺岳兵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社长

孟浩然隐居在乡下40,不出门,就是在种田,很有名的时候不去上京赶考。后来他去了一次,去了一次碰了壁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就马上想到我们这里来,马上就来的。

台湾有个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叫杨承祖,他在一次会议上讲,在唐诗之路上,李白的嗓门最大,孟浩然写的诗最多,所以我说有骨气的文人都喜欢天姥山。

几乎与孟浩然同时来到新昌的,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他是在开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31年前往吴越游历的。这一年,杜甫20岁。他这样描述了游历新昌的感想: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据《杜甫评传》考证,他在越中游历时间达三四年之久,24岁前往洛阳应试。从诗中不难看出,他对于剡溪山水人文留下的印象是历久不衰、难以磨灭的。

而白居易这位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经三次长时间漫游浙东山水。在这里,他写了著名散文《沃州山禅院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眉目。

终于,到了1991,竺岳兵已经研读了全部的《全唐诗》和《全唐文》,并且仔细摘录出和新昌有关的诗作将近两千首。由此,他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统计数字:在《全唐诗》中,有总共400位唐代诗人曾经来过新昌。其中,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饮中八仙的贺知章、崔宗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晚唐三罗的罗隐、罗邺、罗虬以及崔颢、王维、贾岛、杜牧等等,无不在这条路上留下足迹和诗章,从而在这条路上形成了任何地方都不可替代的文化积淀。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唐代的诗歌创作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在这个唐诗的盛大景观中,居然有这么多知名诗人前往浙东地区,实在是蔚为大观。为了印证自己的结论,竺岳兵在这条古水道上爬山涉水,走乡串户,进行了7次实地调查。于是,一条逐渐清晰的路径显现出来:

当年,唐代的诗人们从杭州、绍兴出发,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进入到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这条漫游行进的线路全长190公里,辐射的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就这样,自唐代以来,为数众多的文人墨客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那就像一幅生动而清晰的画卷,在遥远盛大的唐王朝,在中国江南,呈现着一条文人骚客川流不息的诗歌走廊。

竺岳兵想了很久,决定把这条由唐代诗人构建的诗歌文化走廊命名为——“唐诗之路

于是,1991年晚些时候,竺岳兵在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他精心准备的论文——《剡溪是唐诗之路》。他的论文最终获得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傅璇琮等海内外文化学者的赞赏与支持。他们认为:唐诗之路的发现,为中华民族找回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那些唐代的诗人们究竟是因为什么要来新昌呢?这条古道何以赢得唐代诗人的青睐?到底有什么样的风景会如此吸引他们?

新昌,地处中国浙江省东部丘陵地带,东南部是一片崇山峻岭,中部和西部是起伏的丘陵台地,西北部则是河谷盆地。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多,水也多,山势起伏,有模有样,青山翠谷,流水潺潺,置身其中,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境界呼之欲出,令人神清气爽。如果仔细听,还有古老的调腔弥漫在清新的空气中,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声腔之一,它的历史比昆曲还要长。从优雅的唐代梨园歌舞幻化而来,带着盛唐的遗韵百转千回。只要来到新昌就不难发现,这里的风景如此动人。青山迤逦延绵,溪水清流环绕。毫无疑问,那些唐代诗人首先是被这条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的景色所吸引了。但仅仅是风景的美丽就能吸引众多的唐代诗人前来游历吗?答案似乎就隐藏在一个叫斑竹村的地方。这里风景清幽,溪水潺潺,小桥横陈,古道悠长。据说,这条穿过斑竹村的古驿道是谢灵运修建的。

谢灵运,浙江会稽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他一生的命运起伏跌宕,不仅做过官,还写过许多好文章,更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据说,谢灵运酷爱登山,而且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说是古代第一位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作为后来者的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曾有这样的诗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由此可见,谢灵运对后来者的巨大影响——这是一个后来者对于伟大诗人的追忆和致敬;同时,从李白的诗文中也能推测得出来,在唐朝,谢公屐一定是相当知名时尚的登山鞋品牌。谢灵运少年得志,深得朝廷赏识,曾经在仕途上呼风唤雨,顺风顺水。

潘兆民 浙江新昌道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宋元嘉三年,宋帝他为了笼络人心,笼络一些进士后的一些世家大族,当时谢灵运因为名气很大,就把谢灵运征召到朝廷里面,给他当了高官,秘书监,还指定他撰修这个经史,谢灵运到了京城以后,他感觉到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如意,他把他召到身边来只不过是作为一个文学的侍从,那么谢灵运就大失所望。

在多年的宦海沉浮中,个性张狂的谢灵运曾几度选择归隐,前往浙东曹娥江上游的新昌一带求田问舍,探奇觅胜。据说,前往新昌的驿道就是他亲自率领数百随从开辟出来的。而斑竹村曾经就是当年谢灵运投宿的地方。那条贯穿全村的小道就是当年谢灵运修造的古驿道。当年,斑竹村比现在要繁华得多。当地老人说,斑竹村繁华时也是三教九流汇聚,勾栏瓦肆齐全,也是由陆路进入新昌的最主要通道。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浙东的风景激发了他山水诗创作的无限灵感,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诗篇。

谢灵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他创作的诗歌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意境新奇,辞章绚丽,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400年后,这条古道受到唐代诗人的强烈关注,那些唐代的诗人们,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追随着前辈的足迹,踏上了那条沧桑斑驳的驿道,寻找自己心中的胜境。毫无疑问,青山碧溪是山水诗之源,也是诗人辈出的摇篮。而他们倾心追寻的,或许是魏晋遗风与更加久远的史前传说。对于那些唐代诗人们来说,追寻前辈大师谢灵运风范,前往新昌寻找创作灵感,或许是个不错的理由。

但真正吸引唐代诗人的更深层原因,恐怕还远不止于此。同样还是在斑竹村,给人们提供了另外一把解读唐诗之路的钥匙。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发生在斑竹村旁惆怅溪边的故事——“刘晨、阮肇遇仙记。

王樟华 浙江新昌旅游文化学者

在南北朝时期幽明录的一个我们剡县人流传着刘晨、阮肇遇仙的故事刘晨、阮肇他是我们剡县人,他到天姥山去采药,碰到两位仙女,他们就结成了夫妻,过着非常美满的幸福的日子,后来,他们思乡心切,又回到了人间,但是在神仙的世界过了那么一段时间,但是在我们民间却是过了非常长的时间,可能几代或者几十代了,那么他们回到民间,发现和他们当初的情景不太相似,所以他们只能回到神仙的世界去。

如今,一些居住在山上村民早已搬到了山下去了,但山上总有一两户老年人家,不愿下山,他们宁愿和山中的古树溪流、晨昏烟霞长相厮守。恍惚间,似有仙人从湖面蜻蜓点水般掠过,隐身湖心或远处群山,长歌而来,呼啸而去,仙人们就该踏足这样美妙的山水间。只要仙人的故事还在这山水里传颂,那些充满仙风道骨的记忆就一定会时时唤起人们内心渴望已久的梦想。新昌人刘晨阮肇采药遇仙的故事,流传甚广,是文学史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名篇。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小说、戏曲数不胜数,既是遇仙故事的代表作,也是最原始的神仙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刘晨、阮肇,其实就是一个清晰的符号,他们所指的,是隐居在这里的道教高人。道教以为最高信仰,认为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始终被认为是源自本土理论学说,并且是和寻求有关通过实践修炼成仙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刘晨、阮肇采药误入桃源的故事,在中国道教史和文学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其观念上的源头则可上溯至道教的神仙和洞天福地的理念。道教称仙人、真人所居住的名山为洞天福地。在道教信徒眼里,世界存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新昌这个地方,拥有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十洞天会籍山洞和第二十七洞天的金庭山洞。在中国历史上的两晋时期,中原纷乱,杀戮无度,而新昌境内因了群山起伏、密林覆盖,所以交通相对闭塞,民风纯朴、物产丰富,人踪稀少,环境幽静,是修身养性、谈经论道的天然胜境。于是,成群的士族过江南迁,离乱中不少的士人相继来到新昌一带,寻求平静生活。

潘兆民 浙江新昌道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这一带就聚集好多好多的高僧名士,都是聚集在这一带,这样子就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条动荡的迁徙之路,这条路直到盛唐的时候还在继续下去,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名人,特别是一些诗人、文学家都慕名来到这一带。

也正是由于魏晋以来大批名士和儒、释、道名流南渡,从纷乱的北方会聚江南,才让新昌山水大放光彩。浙东素来农耕发达,剡纸、越瓷、丝绸、茶叶等手工技术先进,儒释名流的到来,更给这里注入一股清新的文化之风,渐渐地,这里变成可与京城长安相媲美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士族文化荟萃之所、中国山水诗画发祥之地,更是道学高士的修行中心。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就曾经辞官归隐剡东炼丹、采药,并且在王罕岭一带创建了金庭道院。在那个时代,道教已深入上层社会和民间,新昌则因王气所聚”“天命攸归而名声卓著。

此时,尽管早已不再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但许多对现实不满的文人骚客还是会辗转前往新昌的道教圣地隐居静思,因此也造就了浙东一带得天独厚的人文渊源,让后来者心生向往。

于是,在这条灵秀的唐诗之路上,出现了一个著名的身影——李白。他是来寻访一座仙山的。那座山,就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象奇幻多彩、纵情歌咏描述的天姥山。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淋漓酣畅描写了天姥山的不凡气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千百年来,随着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流传,天姥山给世人留下了神奇绚丽的印象。李白一生漂泊,几乎游遍名山大川,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飘逸洒脱的行者形象。但天姥山究竟有没有?如果有它又在哪里?大多数人却很难讲清楚。然而,对于新昌人来说,有没有天姥山和天姥山在哪里,却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天姥山就在这里。

为了寻找天姥山,摄制组前往新昌县的儒岙镇。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当地人说,这里有一块刻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歌的石碑,年代相当久远。潘钢超,儒岙镇横板桥村的党支部书记。当年,就是他发现的石碑。

潘钢超 新昌县儒岙镇横板桥村党支部书记

九四年年初,天气很冷的时候,我们组织了十几个人,在天姥寺旁边那个泥壤里面,组织挖掘,当天我们就挖到了大的一块,小的一块,发现这个碑就是唐.李白梦游天姥竖碑,当时我们大家很高兴,当时积极心也很高,所以一直在天姥寺旁边找,陆陆续续找了总共大小六块,拼竖还不齐全,所以我们现在继续寻找那竖的残碑。

能够证明这里就是天姥山所在地的,不仅仅是发现了刻有李白诗歌的石碑,而且更是因为这里曾经有过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它的名字就叫天姥寺

俞南兴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天姥寺始建于五代后中,广顺元年,初名天姥园,宋代称广福园,到明代始称天姥禅院,天姥寺。由于天姥寺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那么天姥寺在历史上僧侣曾多达数百名,这个香火旺盛,在周边远近具有很大的影响,旁边它还建有接待馆,往来的官员基本上都宿于此,也包括一些文人雅士,前来投宿于天姥寺,在诗文中留下了许多天姥寺和天姥山的有关故事和记载。

张樟林 新昌县林业局干部浙江省生态学会专家

因为这个职业的缘故,他跑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而且,他喜欢探寻山水间隐藏着的文化奥秘。

天姥山位于我们浙江省新昌县的中南部,其山脉主要是脉至于括苍山脉,它主要是有北斗尖,就是现在的班竹山,过去呢叫天姥岑,还有是拔云尖,皇母尖,还有个罗汉尖,西尖等群峰组成。

张樟林的自然学科背景使他看问题的方式更加冷静和理智。

因为天姥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文化名山,来的人是很多,但是到天姥山来后,没有标志性的东西可以留下,所以我们到天姥山的顶峰去竖一块碑,我们通过周围村庄和那个林场去调查,村庄林场调查了他们说这里地名叫北斗尖。 ,所以我们呢就竖了一块北斗尖北斗尖的名字应该比较符合我们天姥山的这个道家文化的和那个人性文化的东西,因为泰山北斗嘛,这里海拔是900,是我们天姥山的最高峰,所以我们称为天姥第一峰。

天姥山,它得名来自王母,是新昌一带的主要山峰,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王母,在《辞通》里解释就是西姥西王母。对于这一点,竺岳兵从来没有怀疑过。

竺岳兵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社长

天姥,就是王母啊。我们南方人最信仰的一个就是玉皇大帝,玉帝,孙悟空大闹天宫,我们都知道那个玉帝和王母两个,他们是搭配的,所以对王母也是很信仰的,但这个事情到了明代以后就渐渐忘了,在前几年我考证,重新把它提出天姥就是王母,得到学术界的普遍的赞同。

难道,李白仅仅是是为了拜谒一座名山吗?

他前往唐诗之路的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关键字: 探索 发现 胜景
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朗诵 - 2017-03-23 16:31:17 - 点击: 4726
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行书《奉题浙东唐诗之路》见知录 - 2014-11-06 10:10:13 - 点击: 2122
中央台《探索•发现》唐诗之路(下)寻仙解说词 - 2014-03-21 15:03:36 - 点击: 2922
我的童年 - 2012-07-15 09:20:01 - 点击: 13457
灿烂的岁月·钱善扬 - 2012-02-11 21:43:27 - 点击: 4205
回望唐诗之路 - 2011-11-12 21:06:22 - 点击: 3509
顾欢与大市聚 - 2011-06-10 21:19:20 - 点击: 14124
春江花月夜 - 2011-06-10 21:17:34 - 点击: 4106
乡里晚景 - 2011-06-07 21:16:49 - 点击: 3565
端午 - 2011-06-06 21:50:48 - 点击: 3874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最新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时间 作者
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内容:
  1.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
  3.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浙东唐诗之路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4. 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网站中的任意内容。
  5. 网站内所有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和浙东唐诗之路共同所有,任何人需要转载社区内文章,必须征得原文作者或浙东唐诗之路授权。
  6. 网友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1991-2015 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
:::浙江绍兴新昌县南明街道永安巷6号 电话:0575-86027224 :::
::: 选用本网站文章和图片,请置名本网,否则为侵权。 :::
::: 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3077号-1:::
公安备案号: 33062402000437